夏秋之交,在店下镇菰北村的茶山间,上百只山羊正悠闲穿梭于茶树间,不时低头啃食着杂草,产出的羊粪经腐熟处理“反哺”肥茶。
“这里是我们的有机茶基地,面积达200多亩,以传统的人工除草每年需要花费四五十万元。因此,我们率先尝试‘茶园养羊’模式,实现‘玉米种植→山羊养殖→羊粪肥茶’循环发展。”福建省嘉木福茶业有限公司、福鼎市店下福木嘉家庭农场负责人池方姜说。
该农场成立于2025年2月,按照“统一羊舍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养殖标准”建设1000平方米标准化羊舍,内部配备木条式漏粪板、分区围栏和智能化监控系统,满足了高床养殖的技术规范。养殖场周边的茶园,又为山羊生长创造了舒适环境,同时消纳山羊养殖产生的粪肥。目前,该农场已引入150只种羊,预计明年出栏量可达1000只以上,经济效益达200多万元。
“我们严格按照市里的建设标准施工,光羊舍建造就投入70万元,加上计划引进的200只种羊和智能化设备,总投资将达115万元。”池方姜介绍,其中45万元来自财政补助,其余资金由农场自筹解决。
这种“政府引导+主体自筹”的投入模式,正加速推动循环种养农业落地见效。按照规划,农场将利用撂荒地种植玉米,秸秆加工后作为山羊饲料,而每天产生的2吨羊粪经堆肥发酵后,可满足自给及周边1200亩茶园或农田用肥需求,减少化肥使用量,丰富茶园土壤有机质,将进一步提升福鼎白茶品质。更重要的是,农场将带动20多名农户就业,为撂荒地复垦、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该模式的诞生,源于我市对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深刻考量。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印发《福鼎市促进山羊养殖业发展实施方案》,有效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山羊养殖业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生态化转型。
“我们通过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在店下镇、嵛山镇、管阳镇等乡镇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同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重点乡镇建标准化示范场,推广‘玉米-山羊-羊粪肥茶’循环模式,并加强技术支撑,全方位推动山羊养殖业发展。”福鼎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洪晓红说。
以每只山羊配套种植0.3亩玉米为例,农户不仅能获得种羊补助,还能享受撂荒地复垦补贴;经营主体将山羊养殖、玉米秸秆饲料、羊粪有机肥等多产业资源化利用,形成紧密型组织联盟的,可申请产业化联合体补助;建立健全山羊养殖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在“山羊养殖险”的基础上,增设“羊舍”商业保险险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一项项扶持政策,让循环农业的推广更有底气。
据悉,我市计划建设9家山羊养殖基地,存栏1.5万只;山羊养殖规模化率达90%以上,山羊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持续打造绿色、优质、高效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草食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