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来工,社区义工的新生力量
“以前没有接触过社工,不过在参加这次活动后,我觉得社工还不错。”和大多数每天在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一样,33岁的毛莉莉并不了解社工是什么,从她所在工厂与社区合作举办了邻里和谐活动后,她才知道一直有这样一群人在为外来工服务,而且外来工逐步成为这群人的新生力量。
为了早日融入福鼎,毛莉莉决定不住在工厂宿舍里,在富民社区富建商住楼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一直住到去年年底。
2008年正月初九,毛莉莉首次参加了富民社区举办的邻里和谐文化节,还表演了贵州民歌民舞。2009年,在毛莉莉的介绍下,贵州老家一下子来了21名老乡,他们都在富民社区劳动保障所的介绍下,在福鼎工业园区里的企业找到了工作。从这以后,毛莉莉经常参加社区的活动,去年还加入社区义工组织,成为一名志愿者。
去年初,毛莉莉利用在福鼎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购买了一套72平方米的二手房,把9岁的孩子也从老家接过来。“让我激动的是,孩子过来那天,社区不仅安排好了就读学校,还派医生上门免费为小孩体检体检。”毛莉莉告诉记者,从到富民社区的第一天起,社工们就把他们当作亲人,大到安全保与工作介绍,小到日常生活细节,让他们没有了隔阂与陌生感。
融入本地是每个外来工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陌生的地域环境、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这些都在困扰外来工的生活。“刚来到福鼎后,我真的发现其实我对福鼎没有归属感。”毛莉莉的丈夫何韶品告诉吉泽,“我只是觉得福鼎城市很漂亮,百姓很热情,但是我感觉怎么都融入不进去。”
“我需要帮助我融入福鼎的人。”何韶品说,2008年3月的一天,富民社区社工来到我们打工的车间,开展流动人口登记,了解到了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措施,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多次与社工们沟通、交流与联系,没想到还真的成为社区的一员,享受了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与服务。
这并不是个案,福鼎市正在以各种方式来推动外来工融入当地。在福鼎,像毛莉莉这样的外来民工有5多万人,他们当中有200多人加入了社区义工,组织和带领着来自家乡的民工们尽快融入社区、融入福鼎,适应都市生活,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融入社区,尊重是关键。”福鼎市桐城街道富民社区党支部书记郭亦畅告诉记者,富民社区对农民工从“劳动管理模式”向“居民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营造尊重农民工的氛围,完善社区对农民工的服务,建立信息库,在就业、就学、就医、维权等方面提供帮助,提升农民工居住在社区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农民工融入社区的参与度。
授之以“渔”,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幸福
有了惬意的生活环境,如果没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提升空间,同样留不住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技术工。毛莉莉告诉记者,作为“80后”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他们希望在企业有长足发展空间。
对此,福鼎自有妙招。为了体现平等待遇,不少企业都结合行业技术标准以及自身的实际,为不同岗位的外来员工设定了晋升考核标准,为外来员工提供晋升平台,让他们在企业找到自己的事业方向。
今年刚刚申请加入社区义工组织的85后的范永凌也是安徽人,来福鼎工作前,在好几家工厂工作过。他说,以前的工厂总是加班加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但一点发展空间都没有。
7年前,在富民社区社工的介绍下,范永凌成为华益机车部件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刚刚来到福鼎,社区认为机械专业毕业,很有发展空间,鼓励他参加了社区高层技术人员培训业余班免费学习。范永凌说,社区培训中,他很快地掌握了化油器方面的知识,也在华益机车部件厂找到了发展机会,这个公司因此留住了他。在精加工车间,企业给他安排了培训,使他从最低层的一级工成了三级工,从普通的组装工人成为了车间主任。
范永凌表示,自己当年没有考上大学,曾经消沉了一段时间,但是看看自己现在的生活,妻子也在工厂里当后勤,小孩天就近免费入学,一家人安居乐业,“感到很满足”。“公司有宿舍,附近有超市,东西也很便宜,生活成本低,环境也舒服,干得很开心。”范永凌说。
华益机车部件厂厂长陈俭敏说,公司为每个岗位的员工设置了晋升通道,分为管理和技术通道两种。通过工作年限、平时考核、技能考核等诸多方面对员工进行晋升考核,大约每年有近10人通过这一渠道,由车间员工晋升到管理岗位。在华益机车部件厂近1000名员工中,外来人员占35%,管理岗位的外来工却占到了65%。
陈俭敏另外一个社会职务就是社区职业规划师,经常受社区邀请为外来工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帮助外来工更好了融入企业,融入社区,融入福鼎。“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外来工们更好地融入福鼎。”陈俭敏说,“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外来工的幸福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幸福。”
“社区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送温暖、送知识、送健康、送欢乐、送保障’五个方面的服务,政府则加大力度购买社会服务,为外来工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授之以‘渔’,这样才能让外来工从普通的一线工人成为技术骨干,才能真正帮到他们。”福鼎市民政局副局长鲍成球告诉记者,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支持福鼎区域建设的主力军,要让他们和所有市民一样,生活得有尊严,更幸福,让这个城市成为他们真正的家。
“将来的目标,是这里既有高额工业产值,又有比较完善的第三产业配套。来这里工作,不只是进厂打工,在这里生活,也不是在工业园、城中村睡觉,这里既是园区,又是社区,可以享受工作,也能享受生活。”鲍成球说,关心、关爱进城务工人员,福鼎正在描绘“温馨的家园、成才的学校、创业的舞台”这样的“幸福路线图”。
采访手记:农民工想要啥样的幸福
在电影《长江七号》里,周星驰扮演的农民工形象让人难以忘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上工时辛苦劳累,回到家里倒头就睡,生活枯燥乏味,似乎没有一丝一毫的乐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甘贫穷的农民工纷纷走进城镇、工厂、企业。此后,每年春节前后形成了中国一大景象——民工潮。一时间,城市人慌了,以为农民工来抢自己的饭碗了,先由抵抗到歧视,再由同情到理解的艰难转化。后来,城市人发现了,农民工进城,不仅没有抢自己的饭碗,反而因农民工的出现,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了、城市的马路变美了。因为,农民工进城,大多数都是从事生活最底层的工作——建筑工、环卫工、保安员、工厂临时工和季节工、饭店商场服务员等,都是城市人不愿做的工作岗位。
农民工具有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其一,表现在户籍身份上,虽居城镇,身份依然是农民;其二,体现在职业身份上,大多数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是以非农为主的其他职业,如建筑业、服务业及城市人不愿做或没人做的职业;其三,凸显在社会保障身份上,当面临生活、就业、就医等困难时,没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援助和保护。
离乡背井,打工挣钱,单调文化的生活,封闭的人际关系,却让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格格不入,这自然与他们怀揣梦想,融入城市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工作形式、收入水平等多方的限制,很难改变农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闭性。要促使其逐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绝非是简单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事儿。这必然离不开“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农民工对于幸福的期待正在提高,其需求愈发多元化,并非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希望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生活、职业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不能分享社会优势资源,缺乏上升空间,这一切,都将使农民工改变自身生活的努力越发艰难,使其难以对自身的生活产生幸福感。应珍视该群体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加快社会政策、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建设;激发农民工群体的潜在能力与价值,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充分调动农民工的参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