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海经” 奏响振兴曲 ——专访中共福鼎市委书记林青 文|《海峡通讯》记者 吴载文 魏喆铭 近年来,宁德福鼎市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扣创建“山海融合乡村振兴样板县”的新发展目标,念好“山海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走好具有福鼎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福鼎市委书记林青。 林青(右三)在福鼎市龙安化工园区邦普二期调研项目推进情况。 《海峡通讯》记者:福鼎是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林青: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福鼎市赤溪村是“中国扶贫第一村”,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的地方,我们更有责任、更有义务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衔接好、落实好。 近年来,我们通过完善动态监测帮扶、联农带农增收、就业服务保障等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实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市脱贫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5949元、增长8.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53元,增长7%,居宁德第一。 强化动态监测帮扶。我们充分发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系统作用,线上线下拓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渠道。着重针对低收入人口开展常态帮扶,叠加用好医疗、教育、住房、低保等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全覆盖提高脱贫户政策兜底保障水平。2021年来,累计发放救助金47184.43万元。 联结带动群众增收。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盈余返还、订单带动、劳务用工等方式推动农民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深度衔接,有效增加了农民经营性、工资性等收入。近年来,我们打造了22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辐射80多个建制村,带动约2万户农民每年增收1万元。目前,福鼎共有家庭农场77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5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6家。 抓牢脱贫人口就业。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加大以工代农力度,推动福鼎时代、鼎盛等大型企业用工同本地农民就业有效对接。2021年以来,福鼎发布适合脱贫劳动力就业岗位5万余个。近年来,我们还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54个,实现脱贫人口有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就业。 《海峡通讯》记者: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推动产业振兴方面,福鼎采取了哪些措施? 林青:我们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念好“山海经”,通过构建“1+2+N”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积极探索农场区域集团化改革,组建农垦集团,创新实施“政府+公司+经营主体”模式,整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垦和生产种植等工作质效。2021年以来,全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645万亩,打造福鼎特色的“早稻—晚稻—蚕豆”三熟制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5万亩,实现亩产值超万元。 攥紧两大拳头产业。培育壮大福鼎白茶、海洋渔业两大百亿级产业。茶产业方面,持续提升福鼎白茶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福鼎白茶已连续16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榜单,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5亿元,为全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8万多户茶农户均收入超4万元,其中三分之一茶农户均收入超10万元。海洋渔业方面,实施海洋强市“六大工程”,推广深远海养殖基地和环保型撑杆养殖,打造“中国大黄鱼育苗基地——福鼎”公共品牌,全年培育大黄鱼种苗12亿尾,约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着力推动紫菜、淡菜、海蛎、青蟹等多元产业发展,打造种类齐全、多姿多彩的“蓝色粮仓”,带动全市6万以上渔业从业人口增收致富,预计今年海洋渔业产值将突破百亿元。 壮大N种特色产业。我们发挥福鼎山多海阔、物产丰饶的生态优势,围绕做优“土特产”文章,连续多年实施“花香果海”“金山银山”“畜牧业三稳三提升”等系列行动计划,加强山羊、四季柚、槟榔芋、黄栀子、黄椒、蚕豆、药材等N种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增量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前三。 《海峡通讯》记者: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福鼎市深入实施“百万村财、千万乡财”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效? 林青:近年来,福鼎通过实施“百万村财、千万乡财”行动,深挖资源优势、凝聚发展合力、创新多元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项目模式由“物业租赁型”“资源开发型”为主的单一渠道向“服务创收型”“特色产业型”“村庄经营型”等多样渠道转变。截至2024年底,福鼎已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收入50万元~100万元的村从2020年的7个增长到59个,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从5个增长到42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增长至56.44万元。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在谋划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时,注重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使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农村各行业蓬勃发展。比如,沙埕镇环敏灶湾8个村运用玻璃钢撑杆新技术养殖紫菜,相较以往毛竹养殖模式,每亩成本降低30%以上,同时极大减少了海漂垃圾产生。 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强村公司)+农户”“村党组织+农户”等联农带农经营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将集体经济收益主要用于解决群众就学、就医、养老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海峡通讯》记者: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福鼎采取了哪些措施? 林青:城乡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我们一体谋划推进基础设施、产城融合、全域旅游等布局建设,特别是我们按照宁德市委部署,深入实施了宁德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七大行动,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打造更加紧密的融合体系。 推动基础设施联通。发挥集镇连城带乡作用,统筹布局建设交通、供水、物流、环卫等城乡基础设施。投资16.5亿元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达96.8%。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所有乡镇建成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所有建制村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持续推进农村路网建设,探索客货邮联运等模式,打通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通“堵点”。 推动产城互动集聚。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福鼎白茶、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工业重镇、特色农业大镇、魅力文旅名镇,引导产业、人口和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形成以城聚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格局。强化先进产业辐射带动,打造前岐—双岳、店下—龙安、佳阳三个千亿产业片区,统筹城镇与园区基础设施、生活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园区和生活社区两区联动发展。 推动旅游全域融合。围绕“山、岛、湾、湖”等优势资源,强化全域旅游布局,创新打造体旅融合、白茶始祖、美食地标、文化主题四大特色城市IP,建成食品谷产业园、花卉科技创业园、船避山农业特色品种园,培育海岛民宿、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建成白茶大道等重点线路,加快8号滨海风景道建设,推动全域景区景点串联成线,带动沿线农民增收和城乡融合发展。2024年,福鼎市接待旅游人数1155.98万人次、同比增长11.8%,旅游收入140.91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乡村游游客人数300.24万人次、同比增长14.2%,收入18.03亿元、同比增长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