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钱树”的富民路
黄栀子的投入产出效益较为明显,一般第三年即可开始收益,周期长达30多年,要形成产业化不容易。贯岭镇镇长郑兴邦说,黄栀子产业之所以能在近5年来稳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与其起步时就注重“公司+农户+科技”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
据介绍,近年来,福鼎尤其是贯岭镇等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策略,黄栀子产业在基地化造林、规模化栽培、品牌化经营等方面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促进了栽培区域的扩大和效益的提升。
黄栀子产业发展注重品牌创建。2011年11月,福鼎市工商局启动了“福鼎黄栀子”地标申注工作。2012年5月福鼎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福鼎黄栀子”争创地标工作,“福鼎黄栀子”争创地标工作被提上政府议程。2012年6月,福鼎市福鼎黄栀子协会正式成立,开展商标品牌的申注、管理、规范和保护工作,分别于2012年12月及2013年1月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
黄栀子产业发展注重科技创新。为了改变黄栀子单一的加工传统,福鼎市林业局早在8年前就率先开展黄栀子栽培技术与品种选育,专门从事黄栀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现在推广的“分关1号”是专家近年来选育出的,产量高、质量好的新品种。贯岭镇政府先后请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籍华人王志远教授和中国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王立博士等人来考察,对黄栀子在做茶、榨油、提取实用色素等方面开展初步研究。
黄栀子产业还注重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在黄栀子产品宣传资料上,你可以看到黄栀子丰富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内容、苏东坡诗句等等,使黄栀子这样一种药食两用品,从种植、观赏、加工、包装、品尝到深加工,都与文化相连,提升品牌价值。依托文化特色,目前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开始打造集黄栀子种植、加工、科研、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黄栀子文化园”,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郑兴邦表示,整体上来看,目前黄栀子生产加工水平较低,产品单一,难以适应干果类消费形势发展和不同消费群体要求。受黄栀子发展规模和生产企业规模制约,新产品开发难以规模化、市场化。这些问题都亟待突破,以打破传统的生产加工模式,避免“果贱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