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户福鼎工业园区双岳项目区的华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加紧生产锂电池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以年均33.6%和24.3%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我市工业实现较好的开局,2011年,全市315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40.09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86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15%。
近年来,我市相续荣获“中国化油器名城”、“中国合成革名城”、“中国合成革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工业园区从工业园区从1998年星火民营工业园区,再到一园十区,再升级到闽浙边贸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不断扩大,产业集群不断增加。
“工业发展了,我们不需要到外地去,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了。”在福建盈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上班的李宝贞笑着说道。正是得益于我市确立“工业立市”的战略决策,经过奋力追赶,努力打造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闽浙边贸工业园区,不断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向前发展。
从星火民营工业园到一园十区,产业集群变大了
9月22日,记者双岳项目区在看到,园区内道路宽敞洁净,车辆穿梭,企业厂房焕然一新,机器轰鸣,一个全新的工业区域正在不断形成规模。“随着薛家山隧道的打通,双岳项目区沿滨海大道与前岐垦区连成一片,带动双岳、彩岙、双屿形成3万亩产业区,面积将从限于现有的6.6平方公里扩大到23平方公里。”福鼎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双岳项目区创建于2005年,是闽浙边贸工业园区核心区。该项目区总体规划6.5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综合产业园、通用机械产业园、轻工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和港口物流园5个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通用机械、机械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和轻工食品加工业等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技术型的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民营经济示范产业园。
如今,该项目区已有落地企业89家,这些产业群主要以新能源、光伏产业、纺织服装、汽摩配件、食品加工和制笔等项目为主,有的项目已形成了产业群。而这仅仅是我市工业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市城市规划“东扩、南移、面海”的逐步实施,我市工业产业群越来越多,从一个省级工业园区(福鼎工业园区),拓展到10个各具特色的工业项目集中区,形成“一园十区”工业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港口能源等优势资源,整合园区资源,规划建设闽浙边贸工业园区,将之打造成闽浙边界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项目承接平台。
去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40多亿元,投资环境变好了
在华正新能源锂电池车间内,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忙碌着,有的为电池充电,有的为电池制作芯片、有的正在进行检测,厂房里一片热闹的生产气氛。福建华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时平告诉记者,福建华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目前已进行一期厂房生产,二期总投资达3亿元的锂电池项目要在今年12月开始设备安装调试,明年则要启动10亿元的电动车新项目。
筑巢引凤,还得留住风。福建华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只是我市招商引资的一个成功案例。几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园区的不断扩展,我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大做文章,好政策才能留住好企业。我市通过组建了工业服务队,采取一企一策、一个项目一套服务人马的方法,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开展“为工业解忧难、办实事”活动,实行全程保姆式、无障碍服务方式,实行处级干部挂钩工业企业联系责任制。对企业投资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规划、立项、报批、供电等问题,指定专人负责跟踪落实,并不定期召开工业专题会议,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投资环境好了,企业就能安心创业。”张时平说道。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今年上半年又交出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202.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全市共259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利润9.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2.9%。全市2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全部盈利,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实现强势增长。如今,我市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还涌现出一大批如福建大吉剪刀有限公司、福鼎市华益机车部件厂、福鼎市一雄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等名牌企业。
家门口也可以上班,就业门路变宽了
“现在我和我的两个孩子都在这家公司上班,今年我们还打算让我丈夫也到厂里上班。”在福建盈浩工艺有限公司上班的刘宝贞告诉记者,她来自前岐镇大岳村,离公司很近,在没来公司之前,是家里的全职太太,只从这家公司开工后,就赶来上班了。上班后,公司还推荐刚从漳州师范学院外贸英语专业的女儿前往广州总公司上班。现在儿子高中毕业后,也在厂里模具部工作。三个人一个月能领到8000、9000的工资。“有工厂,我们也就不用现在家里,在“家门口”也能上班了。日子就好过了。”刘宝贞笑呵呵地说道。
当天,记者在福建盈浩工艺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看到,许多妇女、女生在车间里忙着包装圣诞节礼品。据福建盈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振芳告诉记者:“现在厂里有许多母女、母子、公婆等类型的“家庭组合”在厂里上班,许多农村无业的劳动力都赶来上班。公司在高峰期的时候,能够容纳1500多个劳动力。”
据介绍,公司为了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员工建起了舒适的食堂、宿舍里装有闭路线、网络、热水器等,建起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文娱场地,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文艺晚会,节假日开展聚会活动等等,各种文娱活动和奖励措施,让每个员工享受家一般的待遇。
这只是我市企业创造优越条件,大力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群众就业门路的一个缩影。通过几年来我市工业的建设发展,许多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在家无业的,“家门口”有工作,在外的奔波,回家就业,从事农业生产的,进工厂兼职增收等等。为了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我市部分乡镇开展了“农民进集镇、农民进工厂”,积极培训农民工,为企业输送劳动力,为农民增加致富筹码。通过成立劳动就业一条街、校企合作、农民工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推进企业与劳动力的对接,达到办企业让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