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叠石乡坚持生态立镇,保护好市区几十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图为风景迷人的南溪水库。彭登笋 摄
2006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时任叠石乡库口村党支部书记的薛敬波,准时出现在叠石乡政府会场,参加当天11点钟乡政府召开的会议。而说起来时的路上,却异常艰难。
那是一段痛苦的行程,迎着初升的朝阳,伴随着悦耳的鸟鸣,早上8点多,薛敬波从库口村出发,一路走走停停、摇摇晃晃。从库口到叠石不过15公里的路程,然而车子却在路上颠簸了近2小时,直到接近晌午,才到达叠石乡政府。时至今日,他非常感慨。与薛敬波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叠石乡各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和2.1万叠石老百姓。
抚今追昔,当年的“苦旅”已成历史。2011年5月底普玉线(山前普后至叠石)全线竣工通车,库口至叠石的车程只需30分钟。
除了普玉线建成通车外,近五年来,该乡采取了乡村联动,通力协作,多方筹资的办法,先后完成了全乡14个行政村以及部分自然村70多公里乡村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此外还承接完成了汇甲溪水质监测站进站公路建设,彻底解决农村群众行路难问题。可以说叠石乡乡村路网得到了逐步完善。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讲得一点儿也没错。随着乡村路网的不断健全完善,老百姓出产的东西,在家门口就可以等来商贩,免受行程奔波。“如果想卖个好价钱,随时都可以乘班车到其他地方的茶叶加工厂收购。”竹洋村民们这样认为。
叠石乡位于福鼎市西北部,境内多山,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自身的地理条件制约发展。同时叠石又处在桐山溪上游,其境内的南溪水库又是市区几十万居民的饮用水源,这也不容许叠石发展工业。
“我们一方面要坚决保护好市区几十万人的饮用水源,同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对‘山’字做足文章。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叠石乡党委书记施增敬说。
近年来,叠石乡立足山区特色,大力发展山区小茶、槟榔芋、生姜、黄栀子等经济作物,重点扶持农户发展猪、牛、羊、兔、鸡等畜牧养殖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成功引进莲峰茶叶,重点帮助玉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规模以下升为规模以上企业,带动农民大力培植和发展山区茶叶,推动茶产业发展,2010年茶叶生产产值达1200万元,实现了叠石乡有史以来第一次农业规上企业产值翻番。通过走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子,充分发挥里湾、叠石金湖、竹洋等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五年来,全乡耕地面积稳定在1.8万亩,粮食年均产量5000吨,槟榔芋种植500多亩,年均产量250吨,山区小茶7000多亩,年均产量190多吨,饲养母猪、生猪、山羊、长毛兔等家畜年出栏数6000多只,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叠石乡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壮大水电支柱企业。先后完成了玉溪乡办电站整合、增容和股份制叠荣电站的改组、并网,以及电站及配套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不断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从完善制度入手,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玉溪电站实行核定开支,对叠荣电站实行股份合作管理,降低企业消耗和非生产性支出;实行企业职工生产奖励制度,提高临时人员工资,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管理和生产双赢。挖掘水电资源潜力,建成了民资合办的茭泉电站,开发上马汇甲溪电站,增加村财收入。
通过努力,过去五年叠石乡的经济稳步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抗风险的财政目标,实际减债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矿藏资源、水能资源、边界资源相对优势,突出抓好推进现代农业、实施项目招商、拓展生态旅游、提升发展活力,扶持农民增收等五大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构筑具有山区特色的经济体系,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把我乡建设成为经济富足、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的鼎泰边界优美乡镇。”这是叠石乡对下一个五年提出的总体目标。“我们坚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叠石乡党委书记施增敬对未来充满信心。 □ 曾云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