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十二中的成长之路
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生源和教育资源向城市注入和倾斜,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局面,导致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福鼎十二中则是一个例外。作为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一次难得的“逆袭”,多年来,以考取福鼎一中的绝对多人数和中考质量综合比例稳居同类校前茅,而倍受业界和家长们的关注和点赞。
如今,出身农村的福鼎十二中就像品行俱佳、口碑上乘的“道德模范”,站到了教育领奖台上,它的“事迹”在业界被广为传播,省、宁德市教育专家还有意将其树为农村教学的典范,并将广为宣传。
硕果累累
20多年来,从十二中初中毕业出去的学生中,获博士学位3人(其中一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人(其中一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大学生600多人。
马茜妮是福鼎一中高一学生,本学期期中考试,她从900多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绩名列年段第2名。当她还在十二中就读初中时,已是一个“栋梁之胚”,上半年,中考成绩优异,顺利考入福鼎一中。今年夏天,福鼎十二中将这些上达标高中录取线的学生名单编印成喜报,马茜妮赫然在列。除此之外,还有91人榜上有名。
“考上这些达标校,也就意味着一肢脚已经跨入大学校门。”大多数家长这样认为,如果不出意外,三年后他们均有可能升入高一级学府。事实也是如此,据我市各个达标学校提供的数据,三年前,十二中考入各个达标高中的人数大抵与今年相仿,今年高三毕业时有八成学生上了本一线和本二线。如果把上了大专线的学生算入在列,那么这些学生全部都升入高等学府。
“校以生为荣”,每年夏季都是十二中的“狂欢节”,今年也不例外,正如“喜报”表述的那样,癸已仲夏,硕果累累,我校2013年中考再创佳绩,151人参加中考,92人上达标高中录取线……20多年来,十二中差不多保持着这样的成绩稳步前行。据不完全统计,从十二中初中毕业出去的学生中,获博士学位3人(其中一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人(其中一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大学生600多人。
教育部门曾经对十二中的办学成果作过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多年来,十二中的毕业班中考成绩综合比率及升重点中学人数列同类校前茅。十二中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果也得到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值得宣传、报道和推介。老百姓对官方的“教学综合比率”很是费解,他们只关注的是把子女送到这个学校读书能不能考上福鼎一中?事实证明,十二中足够给力,近几年来每年有20多人考进福鼎一中。他们认为,有这样的教学质量,把子女送到这所学校就读肯定错不了。基于这种朴素认识,许多学生留了下来,所以今天十二中才仍有500人左右的办学规模。
“这是一所有质量的500人规模的农村大校。”市教育局副局长林孝密说。这个质量不仅体现在上福鼎一中的升学率上,更重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一份数据显示:十二中学生在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竞赛中共获得宁德市级以上的奖项达30多人次,其中,吴立仁等4人先后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2005年朱国锋同学还获得全国化学知识竞赛一等奖……
十二中学生不仅成绩好、综合素质高,而且还很勤奋、好学、吃苦。凭借着这些优点,近年来十二中的学生成为福鼎一中、二中、六中等名校招生的首选。
每天中午、晚上在阅览室里都挤满了前来看书学习的学生。
“二八定律”
当时,学校提出了一个“二八定律”,也就是先培养20%的教师,意在带动80%的教师,最终营造一个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empirenews.page--]
十二中进入稳健发展期应该是1998年以后的事情。此前,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在教学质量上虽然也取得一些成绩,但还不稳定,就像一个学生单科成绩较为突出,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郑兆队,十二中副校长。自1992年分配到学校工作至今已历21年,他见证了十二中的发展。“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很好,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有些年份还不稳定,比如1994、1996年就考得一般。”郑兆队说,当然那时候的硬件设施也无法与现在相比。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有其必然原因,不好也并非偶然。大约在1998年前后,以校长为首的校班子成员围绕着如何使教学质量更加稳定这个主题,开始审视自身的原因。原因还是有多方面的,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硬件设施较差,等等。“当时公办英语老师才一个。”郑兆队回忆,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师资也很匮乏。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学质量即便保持得了一年,也保持不了两年,保持得了两年也保持不了五年。
在众多问题中,突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瓶颈,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这在后来十二中对外汇报的一份材料中也提到:“治校之本在于师。在学校的各种资源中,我校始终坚持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当时,学校提出了一个“二八定律”,也就是先培养20%的教师,意在带动80%的教师,最终营造一个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但这一切都需要经费,事实上这时候学校已经举债30多万元。那时候要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认清这个道理后,开始分步实施,分别采取了老教师带新教师;送新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等。“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我们是花了‘血本’。”一位校班子成员说。
经过近8年的努力,一支素质较硬的教师队伍逐渐培养起来。在全校42名教师中,目前有宁德市骨干教师5人,福鼎市教坛新秀7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3人,宁德市优秀教师3人,宁德市优秀班主任1人,福鼎市优秀教师7人。这些“骨干”是构成十二中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原素,有了这批教师十二中高质量的教学才能保证。
氛围浓厚
多年来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创设了宽松、和谐、进取、务实的工作学习氛围。
仅仅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显然不够,学校若需长足发展,就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简单说,需要一个人人讲教学,人人讲学习的浓厚氛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初阶段,学校推出了《教学工作管理量化评估办法》、《教师绩效考核办法》、《教师评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要求教师树立起像“蜡烛”一样的奉献,“老黄牛”一样的吃苦,“螺丝钉”一样的钻研等三种精神。当然教师及班主任的待遇也相应得到提高,工作积极性也调动起来。
与此同时,学校也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到管理中来,比如对班子讲“心胸”,对教师讲平等。十二中长期缺教师,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班子也都与教师一样满负荷兼课。久而久之,学校制度建设上升到一种人人讲奉献、追求和谐的校园文化。渐渐的老师们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爱上了这个学校。
“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学生的进步是老师最大的安慰,他们有出息了,我们也是一种荣誉。”说这话的是十二中年近花甲的政治老师吴郑邦。他在十二中整整待了25年。他本来在福鼎八中教书(管阳中学),1988年上学期,十二中因缺政治老师,把他从福鼎八中临时借到十二中上课,这本来是一种友好支援,不曾想后来竟调到十二中工作。在十二中短暂的教学中,他感受到这所学校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他决定调入十二中工作。事实上他有机会调离这所农村学校工作,一次是调到管阳镇工作;另一次是调到城关某中学,但都因为深爱这所学校而婉言谢绝了别人的好意。像吴老师这样以校为家的教师还很多,有人作过统计,在十二中连续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有12人,连续工作15年以上的有23人。
“一所好的学校,老师肯教,学生还得肯学。”十二中校长吴董邦说,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我校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研究中,注重把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接受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最大潜能,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empirenews.page--]
十二中教师大多数住校,业余时间比较简单,除了钻研教材,就是与学生们在一起,与他们谈自己求学的经历,谈人生,畅谈理想,学生们也在老师的影响下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有一个可容纳300多人、存书23889多册的阅览室,除了双休日和上学时间,每天中午、晚上在阅览室里都挤满了前来看书学习的学生。除此之外,树下、教室里处处可见晨读的学生身影。学生们有了理想和兴趣,读书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中若是遇到一些难题,他们也会大胆的向老师求教。多年来全校上下同民同德,励精图治,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创设了宽松、和谐、进取、务实的工作学习氛围。
课改理念
“我们不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发展,但都要发展;我们不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提高,但都要提高;我们不求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的规格,但都要合格。”印在十二中会议室背后墙壁上的这三句话,是十二中经过多年的摸索而总结出来的教学理念。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十二中也和许多学校一样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采取了一些办法,甚至让有经验、优秀的教师教授初三毕业班,等等。这种做法可能短时间内能让这所学校成名,但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约在2007年,结合上级“课改”精神,十二中开展了综合素质教育。把“校本教材”引进教学中,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对待。此种做法一经推出,就有许多教师,特别是初三毕业班的教师表示担心,在学习的关键时期,开展这些副科是不是会影响学生的主科成绩?一开始校领导心里也没谱,但事实证明不仅没有影响成绩,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每周三、周四下午,十二中都会开展关于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等“六注重”,以及如何开发“校本教材”等教研活动,把综合素质教育的面覆盖到每位学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成长。正如印在十二中会议室背后墙壁上的这三句话说的那样“我们不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发展,但都要发展;我们不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提高,但都要提高;我们不求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的规格,但都要合格。”这或许是十二中经过多年的摸索而总结出来的教学理念。
新闻热线::0593-7856234
投稿邮箱:mdrbmzbj@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