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加载中...

寻找那些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

2011-09-13 11:01:00 责任编辑:叶维庭

        贯岭镇地处闽浙交界山区,素有福建“北大门”之称。距福鼎市区8公里,距温州市区96公里,镇域面积78.65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235个自然村5470户2.6万多人,是闽东重点革命老区根据地之一,当地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
分水关隘
        福鼎分水关位于福鼎市东北约15公里的贯岭镇分水关村,地处闽浙交界。关隘始建于五代闽国,石构。明嘉靖年间,知州黄良材建造隘房;清乾隆时,郡守李拔题称“分水雄关”。清学者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由浙江德清往霞浦省亲,路经此处,留题“岭上严严分水关,令人回首故乡山。归途倘践山灵约,雁荡天台咫尺间”,至今尚存。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浙江平阳金钱会起义军,奇袭分水关,杀死烽火营张振彪等清兵近百名,后长驱入闽。
  1989年,福鼎县(现改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茗洋东宫


        东宫古戏台, 建于淸代,坐东向西, 上铺八角藻井, 梁, 雀替等处, 刻有人物, 龙凤, 花卉等, 雕刻精美。是群众的文化娱乐, 庙会之处。为解放福鼎,是群众支前物资集结地。
        1949年6月,鼎泰区人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浙南游击纵队解放福鼎,赶制劳军鞋1000余双,汇集崭柴数百担及大批猪禽肉、蔬菜慰问部队,为支援前线,解放福鼎做出积极贡献。

碉 堡


        1936年,蒋介石调集10万重兵, 对红军进行围剿, 采取占领一地, 构筑碉堡, 防守的策略, 步步推进, 层层缩小包围圈的战术。根据地军民, 不怕牺牲, 顽強抵抗, 坚持到1937年抗曰战争爆发, 取得了反围剿旳胜利。这是当年国民党留下的碉堡。

闽浙边临时省委排头扩大会议会址


        1936年6月上旬,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鼎泰区排头村(今福鼎市贯岭镇排头村)召开临时省委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前一段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下一段的战略部署,要求把公开的武装斗争同隐蔽的群众工作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会上对省委主要领导的工作和活动区域进行了分工:刘英带领省委机关和武工队坚持在浙南秘密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粟裕率红军挺进师主力在浙西南、浙东南开展公开的武装斗争,牵制、吸引、打击敌人,以掩护基本地区,并发展新的游击区。会议同时决定,在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郑丹甫任主席,委员陈辉(负责青年工作)、蔡爱凤(负责妇女工作)。
        会后,临时省委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呼吁“同胞们一致的醒来,团结在抗日反帝的统一战线之下”,“举国一致、共赴国难;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为挽救民族危机而作正义的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为保障国土完整坚决抗战除奸”。 □ 叶维庭

Copyright © 2008-2017 福鼎新闻网 fdxw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6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号:113420045 闽ICP备2020019344号-2
主管:中共福鼎市委宣传部 主办:福鼎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593-785623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 35098202000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