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吃织纹螺中毒
宵夜点贩卖的织纹螺。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见习记者 郑振忠 文/ 图) 织纹螺,市场俗称麦螺,市民对其“偏爱有加”。市场上贩卖的织纹螺是否存在卫生安全问题,夏季食用织纹螺是否安全?8月13日晚,在我市宵夜点较为集中的东湖市场、长兴城、汽车北站等地,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织纹螺畅销宵夜点
“这种麦螺一斤28元,圆的那种会便宜些。”在东湖市场一个宵夜点上,一位老板指着盆里的麦螺向记者介绍,尾部较尖,细长点的更受欢迎。他还向记者强调,自己卖的麦螺都是宁德本地的,肉质鲜嫩,口感好。
“现在天气这么热,麦螺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记者问道。“现在不会,你说的是四五月份的时候,河豚产卵期,毒素容易被麦螺吸附。”一位前来购买麦螺的市民回答道,她表示自己经常会买一些解解馋。说罢,这位女士先尝了一粒,随后购买完便离开了。
记者随后来到相隔不远的另一个宵夜点,老板正忙着给客人品尝麦螺。“你喜欢哪种,可以先尝尝看。”老板见记者有意购买,便卖力“推荐”。“这个一斤30元。”记者选了同样品种的麦螺,并质疑其是否会受到河豚毒素的影响,该老板非常肯定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不会出现毒织纹螺,春季才说不定会存在这种现象。”
在后岗开发区,记者于烧烤摊点周边发现同样贩卖织纹螺的宵夜点,除了织纹螺外,还贩卖包括田螺、钉螺、沙螺、腌制凤爪、虾蛄等,每斤价格约为30元左右。对于目前食用织纹螺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宵夜点的老板均表示“不可能”。而前来购买的市民大多认为,织纹螺仅在春季受河豚卵影响,或存在毒素不能食用,其他时期“没问题”。但是,除了春季以外,织纹螺是否真的那么让人放心呢?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
[!--empirenews.page--]
门建议不购买不食用
“去年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卫生部有发布《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公告》。”市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监督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若进入赤潮多发期,也是消费者食用受污染的织纹螺发生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建议广大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和食用织纹螺。
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工作人员介绍,织纹螺主要生活在浅海礁石和泥沙中,其中吸附能力较强的织纹螺,体内常会积聚赤潮海水中的有毒菌群,含有河豚毒素的河豚卵也容易被织纹螺吸附。因此,织纹螺体内常含有腹泻类、麻痹类两种神经性毒素,食用后易引发腹泻等症状,严重可致人死亡。“我市会定期抽取织纹螺样品,送往省相关检测部门进行检测”该名工作人员说。
市疾控中心邱丛主任医师表示,目前我市虽未发现因食用织纹螺引起中毒的病例,但为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建议广大群众不要购买和食用,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相关链接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夏秋季节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体内常会积聚赤潮海水中的有毒菌群以及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2012年7月,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为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卫生部发布《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公告》。公告称,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和食用织纹螺。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向当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
市民若有相关疑问可拨打市卫生监督所(举报、投诉、咨询)电话0593-6166977。
新闻热线::0593-7856234
投稿邮箱:mdrbmzbj@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