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扬起海洋经济风帆

霞浦展示原产地海产品
日前,霞浦海洋渔业局、外经贸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原产地海产品展示活动,展示推介60多种当地水产企业加工生产的海产品。图为客商正在展厅察看海参、鲍鱼等产品。 曾俊仁 黄光亮 摄
宁德网消息 (夏斌 黄光亮) 7月9日至11日,来自全国的20多位海洋渔业产业领域的著名营销、研发、技术、养殖等专家和企业经营者应邀聚集霞浦,参加由霞浦县委、县政府举办的“霞浦海洋渔业产业化专家辅导报告会”,为霞浦海洋渔业产业整体发展战略,推进海洋渔业产业化进程,献计献策、“把脉支招”,指点霞浦海洋渔业发展路径。
霞浦是我省海洋大县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年产水产品30万吨以上,产量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全县渔业产值45亿元,产值占全县大农业经济生产总值的70%,渔民人均收入10655元。在对接“六新大宁德”建设发展战略中,霞浦县明确提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霞浦由“海洋资源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转变。
海带、紫菜养殖是霞浦海上养殖的传统主打产品,种养历史悠久。2009年,该县被认定为“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霞浦海带”、“霞浦紫菜”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里充分发挥已有的品牌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做大做强这一特有产业。2012年,全县海带、紫菜养殖面积分别达到8.6万亩和5.8万亩,产量26万吨和1.1万吨,产值20.7亿元和3.7亿元。
霞浦海参、鲍鱼养殖近年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与海带、紫菜同列福建省十大水产业名牌产品。目前,霞浦年养海参10万箱、鲍鱼5亿粒,海参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0%,成为中国南方“北参南养”主产区。经过县里引导扶持,海参加工企业由原来的4家增加至15家,加工量达2万吨,基本满足了全县活参初加工需求。去年10月,由县里扶持成立的海参交易中心,目前已有30多家养殖、加工户进入交易,交易量20多吨、交易额2000多万元。
[!--empirenews.page--]在发展海洋经济中,霞浦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步伐,规范海域使用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养殖。进一步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推动海上养殖由“内转外、浅转深”拓展,发展深水区和湾外养殖,开发外海养殖空间,弥补湾内海区因发展临海工业而缩小养殖面积带来的损失。在外侧海域规划建设大型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基地、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调整海洋捕捞业,加大对远洋渔业投入和外海、远洋作业大功率渔船的更新改造和远洋渔场开发。霞浦县以三沙港为依托,建成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和服务保障平台。目前,已投资2亿元,在三沙镇组建了全市首个远洋捕捞队。还将组建一批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推动远洋渔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实施科技兴海,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是霞浦县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县里每年提高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比重,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整合全县海洋科技资源,构建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环境监测三大平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推广渔业新品种试验和水产标准化养殖。在海带和紫菜养殖中,发展浅海悬浮式紫菜养殖新技术、海带与紫菜轮养、浅海浮动式养殖等养殖新技术。大力示范推广坛紫菜优良品系“闽丰2号”、“申福1号”、“申福2号”等,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
据介绍,霞浦县目前已建立了4家国家级和省级海带、紫菜、大黄鱼和鲍鱼良种场,建成无公害养殖基地5个(310公顷),出口备案基地4个,改造完成138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以设施渔业为重点,推广运用玻璃纤维钢新材料,架设新型筏架养殖紫菜。建成环保型抗风浪塑胶渔排3000多箱,可升降的抗风浪深水大网箱近30组。
新闻热线::0593-7856234
投稿邮箱:mdrbmzbj@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