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
在白琳镇翠郊村翠园黄金鸡养殖合作社,记者看到这里建有研发室、加工车间、检测室,注册有“黄金鸡”、“黄金蛋”、“蔡氏”三个品牌商标。据了解,该合作社已经拥有“富硒禽饲料制备方法”和“富硒茶制备工艺”两项专利,年出栏黄金鸡10万只,存栏蛋鸡0.5万只,带动周边农户300多户。
没有科技支撑,就没有现代农业。我市把山地开发作为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区”,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开发,支持各类山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同时,建立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形成优势明显、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2012年,该市累计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新品种60多个,新技术10多项,新肥料5种,新农药10个,建立各种“五新”技术示范片、生产基地、展示田200多个,示范推广面积140多万亩次。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建立的十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累计推广面积8600亩,辐射带动30000亩,直接为农户增收3000多万元。
为农民“提神补气”:
突出项目带动,提高土地产出率
店下镇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合作运行模式,实行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两高一优”,通过保证农户每年每亩地租稻谷350斤、保证农民出工工资、超出定额利润农民与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成的“两保一分”的机制,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农民林基设在参股合作社后,原来流转的200亩土地年纯收入由原来的8万元提升到14万元。
我市重视农业项目的编制,建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鼓励和支持外商以多种方式投资山地农业开发,实施省级农民创业园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这些项目的带动辐射作用,提升山地农业发展水平。目前全市2个高优农业示范园区,要求园区钢架大棚设施面积达80%以上、水肥一体化设施面积达50%以上。
山地农业开发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为农民“提神补气”,让我市农民进一步感受到了山地农业开发的魅力。目前,我市仅黄栀子种植面积就达4万亩,年产栀子果超1万吨,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产值超亿元,成为福建省唯一大面积种植黄栀子原料林的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黄栀子特色农业产业主产区之一。
效益是最好的驱动器,我市许多在外乡贤也纷纷回乡创业,成立畜牧业养殖公司、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从事名贵药材种植,建茶叶加工集中区,一批有示范效应的项目逐渐成型,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潋城高优农业示范区一角 王彦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