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最原始的望
投稿

最原始的望与寻

2025-08-06 03:57:40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亢一豪,臧今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望: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在《望》这部仅有543秒的短片中,导演用最原始的镜头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观看"的哲学寓言。当镜头长时间凝视那片荒芜的戈壁时,观众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单向的观看行为,而是一场双向的视觉角力——我们在看风景的同时,风景也在回望着我们。
影片开场的固定长镜头极具欺骗性。荒原上风化的岩石、干涸的河床、偶尔掠过的飞鸟,构成了一幅看似静止的画卷。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凝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岩石的阴影缓慢移动,沙粒在风中重新排列,自然界最细微的动态开始显现。这种变化不是来自镜头运动,而是源于观看者注意力的逐渐深化——我们学会了如何真正地"看"。
《望》最震撼之处在于它揭示了观看行为的暴力性。当镜头固执地停留在同一画面,观众会不自觉地开始寻找意义,强加解释,甚至产生幻觉。这种强迫性的解读欲望,恰如人类对自然永恒的征服冲动。影片中段,当一只蜥蜴突然闯入画面又迅速消失时,这种观看暴力达到了高潮——我们渴望它回来,渴望它"表演",这种期待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视觉掠夺。
影片结尾处,当暮色逐渐笼罩荒原,画面最终陷入黑暗时,观众才恍然大悟:整部电影其实是一面镜子。我们对荒原的凝视,折射出的恰是人类自身的孤独与存在的荒诞。那些被我们赋予意义的岩石轮廓,不过是我们内心投射的阴影。
《望》以其极简的美学完成了一次关于视觉权力的祛魅。在这543秒里,我们既是观看的主体,也是被观看的客体;既是意义的赋予者,也是意义的囚徒。当片尾字幕升起时,那种被荒原回望的感觉久久不散——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能给予观众最原始的震撼。

望与寻:人类最原始的精神远征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分,当第一个智人站在非洲大草原上,手搭凉棚向地平线眺望时,"望"这一动作就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行为,成为了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这种抬头远望的姿态,构成了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仅满足于眼前的生存,还执着地探寻视线之外的未知。望与寻,这对看似简单的行为组合,实则是人类最原始也最深刻的精神远征,它们共同编织了人类文明的经纬,推动着个体与群体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进发。

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初始姿态。考古学家在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壁画前驻足时,看到的不仅是史前艺术的萌芽,更是人类第一次试图"望"穿时间、将当下与未来连接的尝试。那些栩栩如生的野牛和骏马,是原始人用心灵之眼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凝视。中国古代甲骨文中的"望"字,是一个人站在土堆上极目远眺的象形,这个简单的字符承载着先民对超越地理限制的渴望。在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洞穴寓言,本质上也是对人类"望"的能力的哲学探讨——囚徒们转身看到火光下的影子,这一动作象征着人类开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观察的精神跃迁。望,从来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主动姿态,它打破了感官的局限,为人类精神开辟了无限可能。

当望积累到一定程度,便自然催生了寻的冲动。人类学研究表明,早期智人从非洲向全球迁徙的路线,不是盲目的流浪,而是有意识的探寻与选择。这种探寻精神在文明诞生后更加显著:腓尼基人为了寻找紫色染料和贸易路线而航行地中海,中国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探索印度洋沿岸。这些壮举背后,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探寻欲望。十五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更是将这种欲望推向高潮——哥伦布向西航行寻找印度,虽然地理认知有误,却意外开启了全球化的新纪元。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公元前800至200年为"轴心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东西方哲人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孔子周游列国寻找治国之道,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真理,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寻求解脱之道。这些精神探寻与地理发现同样重要,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望与寻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他解剖人体以"望"清肌肉纹理,又设计飞行器以"寻"求征服天空的方法。这种跨界的好奇心正是望与寻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传统,强调通过观察(望)外在世界来探寻(寻)内在规律,王阳明格竹七日的故事虽以失败告终,却展现了望与寻之间的艰难过渡。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始于偶然的"望"——牛顿被掉落的苹果吸引,爱因斯坦想象与光束同行——但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寻",这些瞬间的灵感才能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理论。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了一块玛德琳蛋糕如何唤起遥远的记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学意义上的望与寻:感官印象(望)触发深层记忆的探寻。

当代社会面临着望与寻的异化危机。一方面,数字技术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望"见全球景象,但这种虚拟的望缺乏身体力行的质感;另一方面,算法推荐使我们陷入"信息茧房",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寻。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曾警告,当世界地图上不再有空白区域时,人类可能会失去探索的动力。如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保持纯粹的望与寻,成为现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祖先的行为模式中——像徐霞客那样用双脚丈量大地,像达尔文那样耐心观察自然细节,保持对世界原初的好奇与敬畏。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作品,呈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望——面对亘古不变的海平线,我们的视线与石器时代祖先并无二致,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望提醒我们寻根的永恒价值。

从东非大裂谷到月球表面,从结绳记事到量子计算,人类文明的每一步跨越都始于一次抬头远望,成于一场勇敢探寻。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在《远征》中写道:"伟大的时代,我们来了。测度我们的心灵吧。"在这个信息过载却意义匮乏的时代,重拾最原始的望与寻,或许是我们重新测度心灵、寻找真实自我的必经之路。当我们在都市丛林中偶然抬头,看见飞鸟掠过天空时,那瞬间的心动正是远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永远不要停止望向远方,永远保持探寻的热情。因为人类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望与寻的永恒叙事。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养柏云,

精彩推荐

比比影视

比比影视:电影与梦想的交汇点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影视作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