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父母让我看他们做
投稿

父母让我看他们做家务的样子

2025-08-05 05:42:04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才茜莲,练菡舒,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当爱成为一场表演:父母"教育剧场"中的观众困境
在家庭这个最私密的剧场里,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成为演员,而孩子则被迫成为观众。他们精心编排着一幕幕"教育示范",从餐桌礼仪到待人接物,从争吵到和解,从恩爱到冷战——这些本应自然发生的生活片段,被刻意放大、延长、重复演出,只为传递某种"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特殊的家庭互动模式,我称之为"教育剧场"现象。当父母坚持要求孩子观看他们的一举一动并撰写"影评"时,这场表演已不再单纯,而是演变为一种微妙的情感控制与权力展示。
中国家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示范-效仿"的教育传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种以身为范的理念本意良好,但当示范变成表演,效仿变成强制,教育的本质就被异化了。在当代家庭中,这种现象呈现出新的特征:父母不再满足于孩子无意识的模仿,而是要求有意识的观看与反馈。他们需要观众,需要掌声,需要五星好评。家庭关系被扭曲为一种表演者与评论者的关系,真实的情感交流被程式化的"教育时刻"所取代。这种异化过程使家庭教育沦为一场精心策划的秀,孩子则成为被绑架的观众,被迫接受这种情感劳动——不仅要观看,还要理解,更要赞美。
在"教育剧场"中,父母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温和的权力展演。福柯曾指出,权力最有效的形式不是压制,而是生产特定的主体和行为。当父母说"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时,他们不仅在展示行为本身,更在建构一种观看的规范:你应该这样看,应该这样学,应该这样想。这种观看被严格框定在父母设定的叙事逻辑内——他们的辛苦是为了你,他们的争吵是难免的,他们的和解是典范。孩子作为观众的自由被剥夺,只能按照父母提供的脚本进行解读。更吊诡的是,当这种观看被要求转化为文字评价时(如写1190字的"影评"),权力关系完成了最后的闭环:你必须用我们认可的方式,表达对我们表演的认可。
被迫成为父母的观众,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一方面,孩子可能内化这种观看模式,将父母的行为神圣化、完美化,导致自我贬低——"我永远做不到这么好";另一方面,持续的表演性观察会使孩子过早地成人化,失去孩童应有的自发性和无忧无虑。最令人担忧的是,当孩子发现父母表演中的裂缝和不一致时(人人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可能产生深层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不会因父母的"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你"的台词而缓解,反而会因为认知失调而加剧。孩子被困在知道真相与必须赞美真相的矛盾中,这种撕裂感往往成为青春期叛逆或成年后疏远的伏笔。
要打破"教育剧场"的恶性循环,家庭需要重建真实的互动模式。父母首先应当意识到,教育不是表演,不需要观众,更不需要影评。真正的身教是在无意识中自然流露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而非刻意安排的示范场景。其次,家庭应该是一个允许所有成员(包括父母)展现脆弱、不完美的地方。父母敢于承认"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比任何完美的表演都更具教育意义。最后,亲子关系需要从单向的"表演-观看"转变为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孩子不是父母的评论家,父母也不是孩子的演员,双方都是生活这场大戏中不断学习、共同成长的伙伴。
当父母卸下演员的面具,当孩子放下评论的笔,家庭才能从剧场变回港湾。在那里,没有预设的剧本,没有强制的观看,只有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彼此。而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家务剧场:一场被观看的日常表演

父母在厨房里忙碌,锅铲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油烟机轰鸣着吞噬升腾的雾气。他们不时回头,确认我的目光是否停留在他们弯曲的脊背上。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家务剧场,我是唯一的观众,而他们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这种"被看"的家务表演,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劳动分工问题,成为了一种复杂的家庭权力仪式,一种通过视觉传递的隐性教育。

中国传统家庭中,家务劳动长期被污名化为"下等活计",却又奇妙地被神圣化为"爱的奉献"。父母刻意展示做家务的姿态,首先是一种历史无意识的复现。我们的祖辈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必须通过可见的辛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今天的父母重复这一行为,如同在演绎一场早已写就的剧本。他们擦汗的姿势、弯腰的角度、甚至叹息的节奏,都符合某种文化预设的"辛劳者"形象。这种表演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深植于集体记忆中的生存策略——唯有让他人看见的付出,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付出。

在这场家务剧场中,父母实际上在构建一种视觉化的道德教育。他们不需要言语说教"我们多么辛苦",而是通过让子女目睹抹布如何变黑、腰背如何酸痛来完成教化。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从"经验的传承"转变为"展示的传承"。父母深谙此道,他们将家务转化为可观看的展品,将劳动伦理编码为视觉信号。子女被迫成为观众,眼睛被训练成接收这些道德信息的器官。这种教育方式比任何口头训诫都更为深刻,因为它直接作用于情感层面,唤起的是愧疚而非理解。

更为吊诡的是,这种展示往往伴随着对真正参与的拒绝。"你去学习吧,这里不用你帮忙"——这句话揭示了家务剧场的本质矛盾。父母需要的是见证而非协助,是观众而非搭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会认为,这是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一种形式:通过垄断家务劳动,父母巩固了自己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地位,同时将子女置于永久债务人的位置。家务不再是共同的生活实践,而成为单方面的牺牲表演,维系着不平等的家庭权力结构。

现代家庭需要打破这种表演性质的家务模式,建立真正的劳动共同体。以色列集体农场的研究显示,当儿童从小平等参与家务决策与执行时,他们不仅发展出更强的责任感,还能建立起对劳动的理性认知而非情感绑架。父母应当放弃那种需要观众才能成立的牺牲者角色,允许家务回归其本质——不过是维持生活运转的必要活动,既不神圣也不低贱。

厨房里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但或许我们可以喊一声"卡"。当父母停止表演,子女停止观看,当家务成为无需见证的平常事,家庭才能真正从戏剧舞台回归生活空间。卸下妆容的劳动,才能教会我们平等与真实——这比任何精心设计的道德剧场都更有教育意义。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冀祉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