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在摩托车上面要了我
投稿

摩托车上的激情要了我半条命

2025-08-05 05:48:35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呼一帆,贠妮寒,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骑向虚无:《摩托车日记》中的存在主义之旅
切·格瓦拉那张戴着贝雷帽、目光坚定的肖像已成为全球反抗精神的象征,但《摩托车日记》呈现的却是另一个格瓦拉——一个尚未成为"切"的埃内斯托。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的这部2004年电影,以近乎散文诗的方式记录了23岁的医学院学生格瓦拉与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穿越南美洲的摩托车之旅。表面看来,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冒险的公路电影;深入解读,则会发现这是一次存在主义式的觉醒之旅。格瓦拉在这段旅程中遭遇的不仅是南美大陆的地理景观,更是自我存在的本质叩问。当那辆屡屡抛锚的诺顿500摩托车最终被遗弃时,格瓦拉也完成了从旁观者到介入者的蜕变——他抛弃了中产阶级子弟的安全距离,选择直面拉丁美洲的苦难现实。这种转变不是意识形态的突然皈依,而是一个敏感灵魂在存在体验中的自然觉醒。
电影开篇,两位年轻人带着近乎浪漫的幻想踏上旅程。格瓦拉的哮喘病和阿尔贝托的好色性格为这段旅程增添了世俗色彩,消解了英雄传记常有的神圣化倾向。他们的交通工具"La Poderosa"(意为"强大者")却名不副实,成为影片第一个重要隐喻——中产阶级的幻想在面对拉丁美洲现实时的脆弱不堪。当摩托车最终在智利被遗弃时,这一场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两位旅行者不得不放弃机械文明的庇护,真正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这种物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认知方式的根本改变——从快速掠过到缓慢沉浸,从游客式的观察到参与者的体验。
随着旅程深入,格瓦拉的视角逐渐从医学观察转向人文关注。在智利矿区,他目睹了资本主义剥削下工人的非人处境;在秘鲁,他与被迫背井离乡的共产主义者夫妇共度夜晚;在圣帕布罗麻风病院,他见证了被社会遗弃者的尊严与坚韧。这些遭遇不是简单的政治启蒙,而是存在意义上的"遭遇"—他者之脸的突然呈现,如列维纳斯所言,唤醒了主体的伦理责任。格瓦拉的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笔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就已经死了。现在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这句话揭示的正是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人在面对绝对他者时的自我重塑。
电影对麻风病院的呈现尤其值得玩味。格风病人作为社会排斥的极端象征,构成了格瓦拉存在觉醒的关键场景。当格瓦拉不顾哮喘危险游过河流,坚持与对岸的麻风病人共庆生日时,这一举动超越了医学隔离原则,成为一种存在主义式的选择——通过身体接触确认彼此的共在。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强调,人的选择定义了其本质。格瓦拉的这一选择,标志着他从医学凝视的主体转变为与苦难者共情的介入者。
格瓦拉与阿尔贝托的关系也经历了微妙变化。初始阶段,阿尔贝托作为更世故的一方,常取笑格瓦拉的理想主义。但随着旅程深入,格瓦拉的思考逐渐超越了两人的友谊范畴,指向更广阔的人类苦难。当阿尔贝托在秘鲁库斯科沉迷于与当地女孩调情时,格瓦拉却在凝视印加遗迹,思考殖民主义造成的文化断裂。这种分化暗示了两人不同的存在取向——阿尔贝托选择及时行乐,格瓦拉则无法对所见苦难保持距离。萨特会认为,格瓦拉此刻正经历着"恶心"般的觉醒——意识到世界的荒谬与自身的自由,并因此承担起选择的重量。
电影对南美景观的呈现同样具有存在主义意味。安第斯山脉的雄伟、阿塔卡马沙漠的荒凉、亚马逊雨林的繁茂,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背景,更是格瓦拉内心状态的外化。特别是在穿越沙漠的场景中,广袤无人的空间强化了个体的孤独与脆弱,呼应了加缪笔下西西弗斯面对荒诞时的处境。当格瓦拉在星空下独白时,观众能感受到一个年轻人面对宇宙浩瀚与人间苦难时的存在焦虑——这种焦虑不是病理性的,而是觉醒的前兆。
格瓦拉在旅程中的医疗实践也值得关注。作为医学院学生,他最初将疾病视为需要修复的生理异常。但随着接触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他逐渐意识到疾病的政治维度——贫困、剥削、殖民遗产如何具体化为身体的痛苦。这种认识转变呼应了福柯对医学权力的批判,也预示了格瓦拉后来作为革命医生的选择。当他在麻风病院坚持称自己为"医生"而非"学生"时,这不仅是职业身份的确认,更是对医疗行为伦理维度的觉醒——治疗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政治承诺。
电影结尾处,格瓦拉在生日晚宴上的演讲标志着他存在觉醒的完成:"写下这些笔记的人...已经死了。"这种自我宣告不是虚无主义的放弃,而是通过否定旧我获得新生的存在主义姿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只有面对死亡才能本真地存在。格瓦拉通过象征性地"杀死"过去那个中产阶级医学生,获得了投身革命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并未直接展现格瓦拉成为革命者的过程,而是止步于这次旅程的终点。这种克制避免了英雄叙事的简单化,尊重了转变过程的复杂性——革命不是突然的皈依,而是存在体验的累积结果。
《摩托车日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呈现了一个尚未成为符号的格瓦拉——困惑、脆弱却又异常敏感的青年。电影拒绝将他的转变简化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尊重存在体验的暧昧与深度。当格瓦拉最终离开委内瑞拉时,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成型的革命者,而是一个被苦难改变了的存在者——他尚未知道将去往何方,但已无法回到从前。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恰恰忠实于存在主义的核心洞见:人没有预定的本质,只有在不断选择中创造自我。
影片中的摩托车作为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最终成为格瓦拉抛弃中产阶级视角的象征。当"La Poderosa"被留在修理厂时,它也带走了格瓦拉作为旁观者的安全距离。余下的旅程,他必须用自己的身体去丈量这片土地的苦难与美丽。这种从机械代步到肉身行走的转变,隐喻着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存在论转变——革命不是骑在摩托车上观看风景,而是用双脚感受大地的每一处坎坷。
《摩托车日记》因此不仅是一部关于格瓦拉年轻时代的传记片,更是一部关于存在觉醒的艺术作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政治觉醒首先是存在的觉醒——对他者苦难的无法漠视,对自身自由的清醒认知,以及在荒诞世界中坚持意义的勇气。当今天的观众观看这部影片时,重要的不是缅怀一个已成为符号的革命者,而是思考自身在当代世界中的存在立场——我们是否还有勇气抛弃精神的"摩托车",直面那些被遮蔽的苦难?我们是否能在日常生活的舒适区外,听见他者呼唤伦理责任的无声呐喊?
格瓦拉的旅程结束于1952年,但《摩托车日记》提出的存在问题依然灼热。在一个比格瓦拉时代更加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些根本问题——不是通过模仿一个六十年前的革命者,而是通过诚实地面对自身的存在处境,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正如萨特所言:"人是人的未来。"《摩托车日记》的价值,正在于它展示了一个普通年轻人如何在对现实的直面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未来。

**《钢铁、风与燃烧的瞬间:摩托叙事诗十章》**

钢铁的震颤从胯下传来时,我意识到自己正与死神交换礼物——摩托车从来不是交通工具,它是拆解灵魂的手术台,是青春兑付成汽油的祭坛。

**1. 摩托车上的激情要了我半条命** 第一次压弯时,膝盖擦过沥青的灼热像情人的指甲。速度表突破120km/h的瞬间,血液在视网膜上炸成烟花,半条命留在弯道尽头的防护栏上,从此我学会用伤痕计算活着。

**2. 在摩托车上面要了我全部勇气** 悬崖公路的连续发卡弯前,刹车片发出哀鸣。后视镜里不断坍缩的来路比深渊更可怕,拧动油门时听见勇气硬币坠入投币口的脆响——这具钢铁野兽只接受孤注一掷的供奉。

**3. 那夜在摩托车上面要了我青春** 夏夜省道被车灯切成流动的银河,后座姑娘的体温透过衬衫烙在脊背。我们碾碎星光奔向虚构的黎明,直到排气管喷出的蓝焰烧尽所有关于永恒的幻觉。

**4. 疾驰摩托要了我最狂野的瞬间** 暴雨中疾驰像被世界追杀。雨滴变成银针,风压化作刑具,而当闪电劈开天际的刹那,我直立车身发出狼嚎——这3.7秒的兽性,足够赎回被文明驯服的十年。

**5. 在摩托车后座要了我心跳回忆** 她环抱我腰肢的手臂是温柔的绞索。每一次换挡时贴紧的颤抖,每一声耳畔被风速稀释的尖叫,都让油箱里的93号汽油变质成致幻剂。

**6. 摩托车轰鸣要了我所有畏惧** 十字路口的绿灯亮起前,哈雷的V型双缸吼出《安魂曲》序章。当震波掀翻围观者的鸭舌帽,我突然理解古人在战鼓声里冲锋的愚勇。

**7. 在摩托车上面要了我初次飞翔** 冲出断崖坡道的0.8秒里,地心引力暂时失效。悬浮在空中的车架是伊卡洛斯的翅膀,而沥青跑道早已备好名为成长的熔岩。

**8. 钢铁坐骑要了我最烫的誓言** 漏油的发动机前,我用扳手蘸着机油在车库墙面书写:"要么死在车上,要么老死在关于车的梦里"。铁锈味的契约,比婚书更难以撕毁。

**9. 在摩托车风里要了我自由魂** 当西北风灌进破旧的皮夹克,GPS信号消失在第66号公路的荒漠。此刻所有的法律、房贷和KPI都追不上后轮扬起的沙暴。

**10. 后轮扬尘要了我最后回头** 后视镜里渐渐缩小的加油站姑娘,挥动的手臂像折断的旗杆。转速表红线区颤动的手指松开离合器,我知道自己刚刚典当了最后一次为谁停留的可能。

这些被排气管灼伤的叙事,最终都凝结成仪表盘上的数字:626公里,恰好是从少年到坟墓的直线距离。而摩托车永远在证明,人类需要一种比死亡更锋利的活法。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钮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