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奉天九里
投稿

奉天九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25-08-05 04:12:05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阙丹梅,秋梓星,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边缘的狂欢:《奉天九里》如何用"非主流"叙事重构历史记忆
在中国影视工业的版图上,历史剧长期占据着特殊地位。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这些作品构建了一套关于权力、英雄与宏大叙事的视觉体系,成为主流历史想象的重要来源。然而,《奉天九里》的出现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这种历史叙事的迷梦。这部由爱奇艺出品、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年代传奇剧,以1920年代的奉天城为背景,却刻意避开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大人物和决定性时刻,转而聚焦于一条虚构街道"奉天九里"上的边缘人群——妓女、赌徒、骗子、小商贩,以及那些在历史夹缝中求生存的普通人。这种叙事选择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历史重构策略,它揭示了一个被主流历史书写长期遮蔽的真相:历史从来不只是大人物的游戏,更是无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总和。
《奉天九里》最颠覆性的特质在于其彻底的"去中心化"历史观。传统历史剧如《康熙王朝》构建了一种"伟人史观",将历史进程简化为几个关键人物的决策与行动。相比之下,《奉天九里》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教科书上的历史名人,即使偶尔提及也仅作为背景存在。剧中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在正史中连脚注资格都没有的小人物:从上海逃难至奉天的舞女杜萤衣,混迹市井的骗子宁宝恩,经营小赌场的林四爷,以及形形色色的市井之徒。这些角色在传统历史叙事中本该是沉默的大多数,却在剧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叙事主体性。
这种叙事策略的激进之处在于,它暗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留下的片面记录,而更庞大、更真实的历史体验实际上存在于那些未被记录的生活细节中。当杜萤衣在舞厅中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时,她所经历的欺诈、背叛与短暂温情,或许比同时期发生的政治事件更能反映那个时代的本质。剧中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是,当奉天城外的军阀混战消息传来时,"奉天九里"的居民们最关心的不是政权的更迭,而是粮价会不会上涨、生意还能不能做下去。这种反应不是对历史的无知,而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历史态度——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生存永远比主义更重要。
《奉天九里》对历史记忆的重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空间的诗意占有实现的。"奉天九里"作为一条虚构的街道,成为了整部剧的核心隐喻。这个空间既真实又虚幻,既是具体的地理坐标,又是所有被遗忘的历史边缘地带的象征。剧中的街道布局就极具深意:它既不是规整的现代化马路,也不是传统的胡同小巷,而是一种混乱中有序、交错中共生的有机结构。赌场隔壁可能是诊所,妓院对面开着茶馆,三教九流在此奇妙地达成了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空间安排暗示了一种另类的历史生态学——历史不是线性前进的,而是各种力量在特定空间中不断碰撞、协商的结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空间与权力的关系。在传统历史剧中,权力空间总是清晰可辨的——皇宫、衙门、军营,这些场所的庄严感本身就象征着权力的威严。而"奉天九里"却是一个典型的"阈限空间",这里没有明确的权力中心,警察署长、帮派头目、富商等各路势力在此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制衡关系。剧中反复出现的街道全景镜头,总是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平衡感,仿佛随时可能崩塌却又奇迹般地维持着。这种空间政治学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崭新视角:历史可能不是由某个明确的权力中心塑造的,而是无数边缘空间中的局部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
《奉天九里》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了对历史剧传统的双重颠覆。首先,它彻底抛弃了历史剧中常见的"英雄原型"。宁宝恩这个角色堪称这种颠覆的典范——作为一个骗子,他既不英俊潇洒,也没有深明大义,他的所有行动几乎都出于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和利己算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反英雄角色,在剧中却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在第五集中,宁宝恩为了自保同时周旋于警察、帮派和商人之间,其精妙的骗术不仅是对乱世生存法则的诠释,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行动主义——当宏大叙事失效时,欺骗反而成为了一种生存智慧。
女性角色的重塑同样值得关注。与传统历史剧中要么贞洁烈女、要么红颜祸水的二元划分不同,《奉天九里》中的女性呈现出丰富的灰度。杜萤衣既不是等待拯救的弱者,也不是操控男性的妖女,而是一个在有限选择中尽力保持尊严的复杂个体。剧中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是,当她被迫在几位有权势的客人之间周旋时,脸上同时挂着讨好、戒备和嘲讽的微妙表情,这种复杂的表演瞬间揭示了一个被历史忽视的真相:乱世中的女性往往需要同时扮演多个矛盾角色,这种分裂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
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群像戏体现的历史民主化倾向。传统历史剧通常围绕一两个核心人物展开,其他角色仅作为功能性存在。而《奉天九里》中即使是戏份很少的配角,如卖烟的小贩、拉黄包车的车夫、妓院的老鸨,都被赋予了完整的性格逻辑和情感世界。第七集中,当军阀部队临时征用街道时,镜头依次扫过每个居民的反应,这些反应各不相同却都合情合理,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众生相。这种叙事选择暗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每个人都是自身历史的主角,区别只在于有没有被记录的机会。
《奉天九里》的"非主流"叙事实际上指向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记忆历史?传统历史剧通过将历史"博物馆化",创造了一种安全而疏离的历史体验——观众如同参观展览,赞叹那些被精心保存的历史标本,却不必面对历史的血腥与混乱。而《奉天九里》则采用了完全相反的策略,它将历史"垃圾场化",让观众直面那些未被清理的历史残渣与碎片。剧中刻意保留的粗糙质感——模糊的街景、脏污的服装、角色们不完美的外貌,共同构成了一种"反美学"的历史呈现方式。
这种呈现方式的价值在于它恢复了历史的"在场感"。当观众看到杜萤衣的丝袜抽丝了却还要继续穿、宁宝恩的西装领口已经磨破却还要装体面时,他们感受到的不是经过美化的历史图景,而是历史中真实的物质困境。第八集中,几个角色围着一锅清汤寡水的火锅争抢最后几片肉的场景,比任何关于民生艰难的宏大论述都更有说服力。这种细节的堆积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真实感——不是档案中的真实,而是生活体验的真实。
《奉天九里》的"非主流"特质在当前影视创作语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在历史剧越来越倾向于成为"古装偶像剧"或"爱国主义教材"的今天,它坚持从边缘视角观察历史的勇气本身就具有批判价值。它提醒我们,历史记忆从来不是给定的,而是被不同力量争夺的场域。当主流叙事越来越标准化、同质化时,像《奉天九里》这样的作品就成为了抵抗历史扁平化的重要力量。
这部剧最终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或许不在大人物的演讲和战报中,而在小人物为生存做出的每一个微小选择里;不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而在肮脏街道上的每一次交易、每一句谎言、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眼神中。《奉天九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好故事,更在于它为观众提供了一种重新想象历史的方式——从下往上看,从边缘思考,在主流叙事的裂缝中寻找那些被压抑的历史真相。在历史记忆日益成为权力博弈工具的今天,这种视角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抵抗。

春风化雨:奉天九里街巷中的文明密码

在奉天九里的寻常巷陌间,有一种力量如春风般轻柔,似细雨般绵密,它不张扬却无处不在,不喧嚣却深入人心。这便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明浸润方式——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智慧,一种无需言说的精神传承。九里的街巷犹如一部展开的历史长卷,记录着这座城市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完成文明的传递与人格的塑造。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功利主义不断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纽带,重访奉天九里的文化记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文明传承的别样思考——真正的教化不在于响亮的口号与刻意的训导,而在于将美德融入生活的血脉,使之如同呼吸般自然。

奉天九里的建筑群落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那些历经沧桑仍巍然矗立的砖瓦院落,那些精雕细琢的门楣窗棂,无不诉说着一种生活美学与处世哲学。在九里三巷的张家大院,门楣上"忠厚传家"四个斑驳的大字虽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转过街角,李家宅院门前的石狮并非张牙舞爪的威吓之态,而是微微低首的迎客之姿。这些建筑细节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域,居住其中的人们从小耳濡目染,无需刻意教导便自然领会了谦和、礼让、诚信等价值观念。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提出"惯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模式是被所处的社会空间所塑造的。奉天九里的建筑空间正是这样一种塑造力量,它以物质形态承载精神内涵,使文明教化成为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当现代城市被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所统治,当居住空间沦为单纯的栖身之所而非文化载体,九里的建筑智慧显得尤为珍贵。

奉天九里的市井生活中,隐藏着无数微小而深刻的教化场景。清晨,卖豆腐的老王总会给行动不便的刘奶奶留一块最嫩的豆腐;午后,巷口的茶摊成为邻里交流的公共空间,谁家有了难处,总能在这里得到帮助;傍晚,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耍,年长的孩子会自然地照顾年幼的,这种代际间的关照并非来自谁的指令,而是社区长期形成的默契。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互动,实则是道德教育的活教材。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奉天九里的居民们或许从未读过杜威的著作,却以其生活实践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在这样一个社区中,孩子们不是通过背诵道德条文学习做人,而是在真实的人际互动中体验何为善良、何为责任。当现代教育过度依赖课堂说教而忽视生活实践,九里的这种"生活即教育"模式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奉天九里的文化传承特别重视节庆仪式与民间艺术的教化功能。每年春节,九里的庙会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一场生动的传统文化课。舞龙队伍中,长者手把手教导少年动作要领;剪纸摊前,老艺人一边制作一边讲解图案的吉祥寓意;就连简单的包饺子活动,也成为家庭伦理教育的契机——长辈示范,晚辈学习,代际间的尊重与关爱在面粉与馅料的交融中自然传递。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传统通过"游戏"形式得以保存与更新。奉天九里的节庆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游戏",它将文化价值观念融入欢乐的集体仪式,使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相比之下,现代节庆活动日益商业化、表面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深度与教化功能。九里的经验提醒我们,仪式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奉天九里的故事中,有许多普通人的身影,他们或许名不见经传,却是"润物无声"教化的真正实践者。已故的周老师退休后义务为社区孩子辅导功课二十年,从不收取分文;开杂货铺的林阿姨成了整条街的"心理辅导员",倾听邻里烦恼,化解家庭矛盾;年轻的社区医生小郑坚持每月为老人义诊,风雨无阻。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都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做了应该做的"。正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平凡善举,构成了社区文明的基石。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道:"真正伟大的事物常常是寂静无声的。"奉天九里的这些普通人印证了这一洞见——文明的进步不仅依靠英雄豪杰的壮举,更依赖于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微小坚持。在崇尚个人成就与轰动效应的当代社会,这种低调而坚韧的文明守护者形象尤为值得珍视。

奉天九里的"春风化雨"传统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夺人眼球的营销手段、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却渐渐失去了感受细微、体会无声的能力。奉天九里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教化需要时间沉淀,需要空间滋养,需要无数人默默的接力传承。将这一智慧应用于当代,或许意味着重新设计更具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创造更多促进人际互动的社区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而非空洞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用心感受那些不张扬的美好,珍视那些不求回报的付出,成为文明长河中一个积极的接力者而非被动的旁观者。

站在奉天九里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不是金戈铁马的喧嚣,不是改朝换代的呐喊,而是晨起扫街的沙沙声,是邻里问候的寒暄声,是孩童嬉戏的笑语声。这些声音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底色,见证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永恒魅力。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真正的历史是那些缓慢变化、几乎静止的深层结构。奉天九里的文化传统正是这样一种深层结构,它不随政治风云变幻而动摇,不被时尚潮流所左右,如同地下潜流,默默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守护这种"润物无声"的文明传承方式,或许是我们面对浮躁世界最好的精神锚点。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汲璐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