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坚硬如水
投稿

坚硬如水刚柔并济

2025-08-05 05:17:38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秦玉冰,恽蕾霞,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坚硬如水:在暴力与柔情之间的人性辩证法
当我合上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一种奇特的矛盾感在胸中翻涌。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和荒诞叙事,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刻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高爱军和夏红梅这对革命情侣的形象,如同两颗被时代洪流打磨得棱角分明的石子,既坚硬得能够击碎一切,又脆弱得随时可能被更大的力量碾为齑粉。
小说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揭示了革命话语如何成为一种新型的"水"——看似柔软无形,实则具有改变一切形态的力量。高爱军和夏红梅在程岗镇的"革命",本质上是一场语言的狂欢。他们用革命语录构筑自己的世界,那些铿锵有力的词句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阎连科以惊人的文学直觉捕捉到,在特殊年代里,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暴力武器,能够重塑现实、扭曲人性。
这对革命情侣的关系本身就是一场暴力与柔情的奇妙混合。他们在挖地道时的性爱场景堪称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具冲击力的段落之一——黑暗中的身体交缠与革命口号的高声朗诵形成诡异而震撼的对比。阎连科在此展现了人性最原始的冲动如何与最"崇高"的革命理想纠缠不清。他们的爱情如同他们朗诵的语录一样,既真诚又虚伪,既狂热又冷静,构成了一个无法拆解的悖论。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地道意象,成为这对情侣乃至整个时代的绝妙隐喻。他们在地下挖掘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地道,更是精神上的避难所与战场。地道既保护他们的私密爱情,又成为他们实施革命暴力的通道。这种双重性恰恰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在公共话语与私人情感之间撕裂,在革命激情与人性本能之间挣扎。
阎连科笔下的程岗镇革命,最终演变为一场荒诞的自我毁灭。高爱军和夏红梅的革命行动越来越脱离现实逻辑,如同坚硬的水在极端环境下变成了能够切割钻石的利器,却也失去了水应有的生命滋养功能。他们的结局暗示了任何脱离人性基础的"坚硬"理想,终将在自身重量下崩塌。
《坚硬如水》之所以能够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在于它揭示了人类永恒的困境:我们如何在保持理想"坚硬"的同时,不失去心灵应有的"柔软"?阎连科没有给出简单答案,但他通过这对革命情侣的悲剧命运向我们发出警示:当水变得过于坚硬,它便不再是生命之源;当革命遗忘人性,它便成为自身的掘墓人。
这部小说最伟大的成就,或许在于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人性既不是全然的坚硬,也不是全然的柔软,而是在两者之间那永不停息的辩证运动。就像水在零度以下的奇特状态,既保持了流动的记忆,又呈现出固体的形态,我们的人性也永远处于这种矛盾的统一之中。

坚硬如水: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

在常人眼中,坚硬与水似乎是两个永不相交的极端。然而东方哲学却在这对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发现了最深邃的智慧结晶。坚硬如水,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更高境界,是刚柔并济的生命艺术。

水至柔,却能穿石。这种以柔克刚的力量,在老子《道德经》中被称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却能适应任何容器;看似无力,却能在时间的累积中侵蚀最坚硬的岩石。中国古代的工匠深谙此道,他们用缓慢的水流切割玉石,以看似最柔软的方式完成最精密的雕琢。水的柔弱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坚韧。

而坚硬之物要达到水的境界,则需要另一种智慧。钢铁经过淬火,在极端的高温与急速的冷却间获得弹性;竹子中空有节,故能挺拔而不折。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历经磨难后的从容,正是坚硬达到水之境界的写照。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弯曲,而是知道何时该挺直脊梁,何时该俯身避风。

刚柔并济的智慧,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生命状态。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相生相克,循环不已。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正是对这种平衡的追求—思想上的认知与行动上的实践如水乳交融。当代科学发现,最坚固的材料往往具有类似水的流动性的微观结构,这恰是对古老东方智慧的现代印证。

坚硬如水的哲学,教会我们在坚持原则时保持变通的智慧,在适应变化时守住内心的操守。它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在深刻理解世界复杂性后的从容与通达。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如同水一般,既能以万钧之势奔涌向前,也能以滴水之功穿石而过。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加诗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