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恂恂善诱 七颗糖
投稿

恂恂善诱七颗糖的甜蜜成长启示录

2025-08-05 06:02:14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那馨,阳煜英,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糖衣下的规训:从"恂恂善诱"到"七颗糖"的权力美学
"恂恂善诱"与"七颗糖",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却意外地在我心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前者出自《论语·子罕》,形容孔子温和而耐心地引导弟子;后者则是当代教育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管理策略——用七颗糖果作为奖励,引导孩子完成某项任务。当我将这两个跨越两千多年的教育场景并置思考时,一种令人不安的相似性浮现出来:无论是古代圣贤的循循善诱,还是现代教师的糖果奖励,本质上都是通过某种"甜蜜的暴力"实现对他人行为的塑造与控制。这种发现促使我重新审视教育中那些被美化的权力关系。
"恂恂善诱"一词承载着儒家教育理想的光环。孔子与弟子们席地而坐,在问答与对话中传递智慧,这种教育图景被后世不断神化。然而,当我们剥开这层理想化的外衣,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权力结构。孔子作为老师,掌握着知识的话语权;弟子们作为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善诱"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师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对学生思想进行重塑的过程。在《论语》记载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弟子对孔子观点的直接挑战,更多的是"唯唯诺诺"的接受与领悟。这种看似温和的教育方式,实则构建了一种更为隐蔽也更为牢固的权力关系——学生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塑造,反而将这种塑造内化为自我追求。
而"七颗糖"的教育策略,则是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表面上,它比传统的体罚或责骂更为人道,用甜蜜的奖励替代了痛苦的惩罚。但究其本质,这依然是一种行为控制技术——只不过将外在的强制转化为内在的欲望。孩子们为了获得那七颗糖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对外在奖励的依赖会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动机。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揭示的"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在此得到完美印证:现代权力不再主要通过暴力展示自身,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细的技术和策略,将个体训练成自我规训的主体。"七颗糖"策略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让被控制者热爱自己的被控制状态。
从"恂恂善诱"到"七颗糖",教育权力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演变,但其核心逻辑一脉相承。在古代,教育权力披着道德教化的外衣;在现代,它换上了科学心理学的面具。无论是孔子的"诱"还是教师的"糖",都在进行着同一件事: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这种转化过程如此自然,以至于被教育者往往浑然不觉。我们赞美"恂恂善诱"的教育艺术,肯定"七颗糖"的教学智慧,却很少质疑其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当教育成为权力运作的场域,学习便很难说是自由的探索,而更像是被精心设计的驯化过程。
面对教育中这种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我们是否有突围的可能?我认为关键在于重建教育中的主体间性——让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或诱导,而成为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同探索。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的"提问式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应是 passively 的接受者,双方都是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在这种教育关系中,"恂恂善诱"不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引导,而是相互启发;"七颗糖"不再是行为控制的手段,而成为平等交流中的一种表达。
回望"恂恂善诱"与"七颗糖"的教育场景,我看到的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演变,更是权力技术的美学化进程。当权力披上温柔的外衣,当控制戴上甜蜜的面具,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真正的教育不应是精致的规训,而应是自由的绽放;不应是权力的运作,而应是生命的对话。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想象教育的可能性——不是放弃所有的引导与激励,而是将它们置于平等与自由的框架之中,让教育真正成为解放而非驯化的力量。

甜蜜的暴政:七颗糖背后的规训神话与温柔陷阱

"恂恂善诱七颗糖"表面上是一套温和的教育方法,实则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现代教养困境——我们如何在"为了你好"的甜蜜包装下,不知不觉地将孩子塑造成符合社会期待的标准化产品?这套方法以"七颗糖"为象征,构建了一个看似充满爱与关怀的教育仪式,每天通过小奖励引导孩子行为,却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当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温柔控制机制。当我们为这种"不吼不叫"的教养方式欢呼时,是否思考过:这些甜蜜的糖粒,会不会成为另一种更为隐蔽的规训工具?

"恂恂善诱"四字本身就耐人寻味。"恂恂"形容温顺恭谨的样子,"善诱"则暗示着循循诱导的技巧。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持续的正向反馈塑造孩子的行为模式,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早已证明,定时、定量的奖励能够有效地塑造和固定特定行为。"七颗糖"不过是将实验室中的 pellets(颗粒饲料)替换成了更具诱惑力的糖果,将冰冷的实验装置换成了温馨的家庭场景。但本质未变——行为的塑造通过精确计算的奖励机制完成。

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揭示了现代社会如何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规训技术"生产出驯服的身体。学校、工厂、医院等机构发展出一套精密的奖励—惩罚系统,不是为了压抑,而是为了"更好地"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个体。"七颗糖"教育法正是这种规训技术的家庭版演绎。当父母精心设计每天的奖励计划,当孩子的行为被分解为可观察、可测量、可改进的单元时,家庭这个本该充满无序与温情的空间,就悄然变成了一个微型规训机构。孩子学会的不是内在的道德判断,而是对外部评价体系的精准计算——"我做这件事能得到糖吗?"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教养方式中隐藏的"情感资本主义"逻辑。意大利哲学家贝尔加米尼指出,当代社会已将人类情感全面商品化,连亲子关系也难以幸免。"七颗糖"将爱与认可物质化为可数、可量的糖粒,将复杂的亲子互动简化为一种交易关系——好行为兑换奖励。当孩子问"我今天能得到几颗糖"时,他们已经无意识地将自己的价值与外部奖励挂钩。这种机制培养出的不是内在动机驱动的个体,而是精于计算的情感商人,他们未来很可能成为那些为点赞数而活、为外部评价所困的成年人。

"恂恂善诱"的温柔表象下,还暗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力结构。表面上,父母放弃了传统的打骂教育,选择了更"文明"的方式;实际上,只是将赤裸的权力包裹在糖衣之中。孩子依然处于被评判、被塑造的位置,只是这次塑造的工具从恐惧变成了愉悦。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最有效的权力恰恰是那些被渴望、被认同的权力形式。"七颗糖"教育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让孩子们主动渴望得到认可,自愿内化父母的评价标准。这种内化比任何外在强制都更为彻底——它不是"你必须",而是"我想要"。

当代社会对"完美教养"的痴迷,催生了"七颗糖"这类方法的流行。中产阶级父母尤其深陷这种焦虑——既不愿重复自己父母那代的专制教育,又恐惧于所谓"放任教养"可能带来的失控。于是,"温柔而坚定"的教养方式成为理想折衷。但问题在于,这种教养同样预设了一个"理想儿童"的标准模型,只不过评判标准从"听话"变成了"情商高""自主性强"等更现代的指标。孩子依然被期待符合某种模板,只不过这个模板穿上了进步教育的外衣。

那么,是否存在逃脱这种温柔暴政的可能?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或许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塑造。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放弃"塑造者"的傲慢,转而成为"环境的准备者"和"探索的陪伴者"。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法中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理念也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表达形式,教育不是将多样性强纳入单一轨道,而是为多元表达创造空间。

在家庭教育中,这可能意味着减少预设的目标行为清单,增加真正的对话空间;意味着父母需要忍耐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混乱与反复,而不是急于用"糖果"引导他们走向"正确"方向;意味着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关注关系而非行为。德国教育学家本纳提出的"非确定性教育"理念也值得借鉴——教育不应追求确定的结果,而应保持开放,允许孩子成为"意想不到的人"。

七颗糖的甜蜜背后,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全盘否定奖励机制,而是对其保持清醒认知。糖可以作为偶尔的惊喜,却不该成为日常的货币;可以是不期而遇的欢乐,却不该是可预期的工资。真正的教育智慧不在于设计多么精巧的行为塑造方案,而在于有勇气放弃控制,忍受不确定性,在平等的关系中与孩子共同成长——不是作为规划师与原材料,而是作为两个都在探索中的生命。

当我们将教育的目光从"塑造"转向"相遇",从"矫正"转向"理解",那些甜蜜的糖果或许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不是操控的工具,而是共享的喜悦。在这样的相遇中,孩子才能不仅学会如何行为,更学会如何思考、感受,并最终成为真正的自己,而非我们甜蜜幻想中的投影。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房世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