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蝉蝉声渐稀,已是秋深。我独坐窗前,听那残存的几声蝉鸣,竟觉得分外凄凉。秋蝉与夏蝉不同。夏蝉聒噪,成群结队地嘶鸣,仿佛要将整个夏天都据为己有;而秋蝉却只是零星地叫,声音也低沉许多,像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不再那般张扬了。前日里,我在院中槐树下发现一只垂死的秋蝉。它伏在树干上,翅膀已经破损,六条细腿无力地抓着树皮,腹部却仍在一缩一胀,发出断续的鸣叫。我想它大约是要死了,便蹲下身去细看。这蝉通体黑褐,与树皮颜色相近,若非那微弱的颤动,几乎难以察觉它的存在。它的眼睛是两个凸起的黑点,已经失了神采;口器细长,想来生前必是靠着这利器刺入树皮,吮吸汁液为生。如今这利器也软塌塌地垂着,再无用武之地了。我忽想起幼时在乡间,常与伙伴们捕蝉为戏。用竹竿顶端涂了胶,悄悄伸向鸣蝉,那蝉只顾高歌,不防背后有敌,便被粘住,挣扎不得。我们得了蝉,便用线拴了它的腿,任其在空中飞舞,以此为乐。蝉越是挣扎,我们笑得越是欢畅。现在想来,那蝉想必痛苦至极,只是我们孩童无知,竟以他物的痛苦为乐事。眼前这只垂死的秋蝉,想必也曾经历过那样的夏日。它从土中钻出,爬上树干,蜕去外壳,展开新翅,然后开始了短暂的生命。它日日高歌,吸引配偶,完成繁衍的使命。而今秋至,它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蝉的一生,在地下蛰伏数年,出土后却只能活一个夏天。人们常说蝉鸣烦人,却不知那是它们用尽全力在歌唱生命。它们在地下忍受漫长的黑暗,只为那一夏的光明。而这一夏,于它们便是整个生命的意义所在。我伸手想碰一碰这只秋蝉,它却突然振翅,竟飞了起来。然而只飞了尺许,便又跌落在地。它在地上翻了个身,六足朝天,徒劳地划动着。我把它翻过来,它便又一动不动了,只有腹部还在微微起伏。风起,一片黄叶飘落,恰好盖在蝉的身上。我想,这便是它的殓衣了。秋蝉死于秋叶之下,倒也相宜。次日清晨,我再去看时,那蝉已经僵硬,被几只蚂蚁围着。蚂蚁们忙碌地搬运着这意外的收获,而蝉的空壳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轻飘。秋蝉已尽,冬天也就不远了。
秋蝉五境:论古典诗歌中的蝉意象与生命哲学的深层共鸣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谱系中,秋蝉占据着一个微妙而深刻的位置。它不同于春莺的欢快、夏蛙的喧闹,而是以一种近乎透明的存在感,承载着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本文将通过"秋婵鸣晚风"、"寒秋婵影孤"、"秋婵栖叶声"、"秋深婵语细"、"月下秋婵吟"五个典型意象场景,剖析秋蝉如何从单纯的生物现象升华为凝结着中国人独特生命观的美学符号,并探讨这种审美传统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