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美好时代
投稿

美好时代里我们携手共筑幸福生活梦想

2025-08-05 05:45:46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苑钰铃,牛华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断裂与弥合:美好时代的神话与现实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美好时代"。古希腊人怀念伯里克利的黄金岁月,中国人追忆开元盛世的繁华,英国人则留恋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这些被集体记忆精心挑选、修饰过的历史片段,构成了我们文化基因中的理想图景。然而,当我们拨开这些时代表面的金色光晕,会发现一个更为复杂的真相:所谓美好时代,往往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构的;既是过去的辉煌,又是当下的投射;既是历史的片段,又是未来的期许。美好时代的神话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永恒的断裂与弥合。
美好时代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经过社会意识的过滤与重塑。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指出,集体记忆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当下需要的社会建构。我们对"美好"的定义从来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渗透着特定阶层的价值判断。当我们谈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时,脑海中浮现的是美第奇家族赞助下的艺术繁荣,却容易忽略当时普通市民的艰辛生活;当我们追忆1920年代的巴黎时,想到的是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而非战后欧洲的经济凋敝。历史记忆如同一个精妙的编辑系统,自动过滤掉不和谐的杂音,保留符合主流叙事的乐章。这种选择性记忆使得美好时代成为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既反映又扭曲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美好时代的神话化过程,往往掩盖了其内部的矛盾与张力。每个所谓黄金时代都是多重现实并存的复合体。盛唐时期既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也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美国1950年代既是郊区白人中产家庭的幸福时光,也是民权运动前夕种族隔离的黑暗岁月。历史从来不是单一色调的画卷,而是明暗交织的拼贴。将某个时期简化为"美好时代",实际上是对历史复杂性的暴力简化。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告我们,任何将历史视为连续进步叙事的尝试,都是在为胜利者书写历史。真正的历史认识应当保持对断裂、矛盾和非连续性的敏感,而非沉溺于怀旧的简化叙事。
当代社会对美好时代的乡愁式追忆,实则折射出对现实的深刻焦虑。当人们感叹"今不如昔"时,往往不是在谈论过去,而是在表达对当下的不满。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早就洞察到:"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一个事实,即他们不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我们对美好时代的想象,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性流动、不确定本质的心理防御。在全球化撕裂传统社区、科技革命颠覆人际关系的今天,人们本能地转向想象中的稳定过去寻求慰藉。这种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何在变革剧烈的时期,社会总会涌现出各种形式的复古思潮。然而,这种乡愁本质上是时空错位的——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真实的过去,而是过去在我们想象中的投影。
面对美好时代的神话,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更为辩证的历史意识。意大利思想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提醒我们,历史认识永远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我们不必彻底解构美好时代的神话,但应当保持对其建构性的清醒认知。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能够同时容纳两种看似矛盾的认识:既承认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成就,又不将其神化为不可企及的理想;既从过去汲取智慧,又不被怀旧情绪束缚前进的脚步。中国古人讲"鉴往知来",西方哲人言"认识你自己",东西方智慧在此交汇——对历史的真正尊重不在于将其供奉在神坛上,而在于从中获得面对当下的勇气与启迪。
美好时代作为文化心理的产物,既不可能完全真实,也不应该被彻底否定。它在断裂与弥合之间摇摆的动态本质,恰恰反映了人类精神的永恒追求——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寻找意义的锚点。当我们放下对"绝对美好时代"的执念,或许能够发现:历史的每个时期都包含着光明与阴影,而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回到某个想象中的黄金年代,而在于诚实面对当下的挑战,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好。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揭示的,真正的天堂不是我们失去的乐园,而是我们可能重新发现的乐园。美好不在遥远的过去或未来,而在我们如何理解并塑造现在的能力之中。

携手同行:美好时代里共筑幸福生活的精神图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城市的天际线,当共享单车的铃声在街头巷尾清脆响起,当社区广场上老人们舒展筋骨的身影与上班族匆忙的脚步交织在一起——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这个时代赋予我们丰裕的物质条件、开放的思想空间与无限的发展可能,却也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命题:在个体追求与集体福祉之间,我们如何携手共筑幸福生活的梦想?这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技术问题,更是一种需要重新发现和建构的精神图景。

回望人类文明的长河,"携手"始终是应对挑战、创造幸福的根本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描绘了"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互助图景;古希腊城邦中,公民通过公共讨论参与城邦治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咖啡馆成为思想交流、共识形成的场所。这些历史片段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幸福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成就,而是相互关联的社会创造。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道出了人类处境的根本矛盾——我们既渴望个体自由,又无法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恰恰在于我们能否超越狭隘的自我,在携手同行中找到更大的意义与满足。

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携手"精神的式微。消费主义文化将幸福简化为个人物质占有,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交流取代了深度的人际连接,竞争压力使人们蜷缩进自我的保护壳。城市公寓楼里,邻居之间可能多年不相识;工作场所中,同事关系止于表面合作;甚至家庭内部,也常因各自忙碌而缺乏真诚沟通。这种"群体性孤独"状态造成了心理学家所称的"联结饥渴"——人们渴望归属与认同,却不知如何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当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时,他预见的是现代社会可能失去的相互依存感。重建"携手"文化,已成为破解当代人幸福困境的必经之路。

"携手"的本质是一种共同创造的过程。在浙江安吉的余村,村民们通过民主协商实现了从破坏环境的矿山经济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转型,共同创造了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北京的"夕阳再晨"公益组织中,年轻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两代人在互动中各自获得了成长与满足。这些实践表明,真正的幸福产生于我们与他人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交往理性"概念恰能说明这一点——人类通过在平等对话中的思想碰撞,才能超越个体局限,达到更高层次的共识与理解。每一次真诚的协作,都是对幸福生活的一次具体建构。

美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最大机遇,是能够将"携手"精神从传统的地域、血缘共同体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数字技术可以成为新型连接的桥梁而非隔离的高墙——如在线教育平台让知识跨越地域限制,医疗互助社区使患者与专家形成支持网络。城市公共空间的精心设计能够促进偶遇与交流,如纽约高线公园将废弃铁路改造为市民交往的绿色长廊。职场中的扁平化管理与项目制合作,打破了层级壁垒,释放了团队创造力。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新定义"携手"的形式,使其适应流动、多元的现代社会特征。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结构性机会转化为真实的、有温度的人际互动,而非停留在工具性的表面合作。

共筑幸福生活的梦想,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新型社会契约的建立。这种契约不仅体现为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集体转向——从"我能得到什么"到"我们能创造什么"的思维转变。它要求我们既尊重个体差异与自由选择,又能超越狭隘的自利计算;既享受现代社会的多元与开放,又能建立深度的社会信任与归属感。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当代人需要共同学习的生活智慧。如同交响乐团的演奏,每个乐手保持独特音色的同时,必须倾听整体,才能奏出和谐乐章。

站在这个美好时代的门槛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生活的建筑师。每一次主动的邻里问候,每一次真诚的同事协作,每一次投入的社区参与,都是对幸福大厦的一砖一瓦的添筑。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梦想一个人人彼此尊重的" beloved community"(挚爱共同体),这个梦想的实现,始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微小携手。当无数这样的连接形成网络,幸福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成为我们共同呼吸的社会空气。

美好时代不会自动产生美好生活,它需要我们的自觉参与和共同创造。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历史时刻,让我们伸出手,与身边的人真诚相握,在携手同行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幸福故事。毕竟,幸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目的地,而是一群人相伴同行的旅程。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林歆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