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参商
投稿

参商两曜遥相望永夜长

2025-08-05 01:55:22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斯钰铄,陆红儿,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参商:当两颗星辰在命运长河中擦肩而过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浩瀚星图中,参星与商星是一对永远无法相见的星辰。参星属猎户座,商星属天蝎座,当参星从东方升起,商星便沉入西方地平线之下;当商星闪耀夜空,参星已悄然隐没。这种永恒的错位,被古人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距离与无法圆满的遗憾。电影《参商》正是以这种宇宙级的错过为隐喻,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选择与人性深渊的现代寓言。
影片开场于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的深圳,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内敛理性的程序员陈参与热情张扬的投机客林商,在一家即将倒闭的电子厂相遇。导演用极具年代质感的镜头语言重现了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工厂铁皮屋顶在暴雨中轰响,老式电脑屏幕闪烁着绿光,街边摊收音机里循环播放着《东方之珠》。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两个性格迥异的灵魂却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他们约定共同开发一款名为"参商"的通讯软件,让相隔千里的人能够即时相连。
电影前半段充满理想主义的光晕。在狭小的出租屋里,陈参编写的代码如诗行般在屏幕上流淌,林商则用他天生的感染力拉来了第一笔投资。导演巧妙地将编程过程视觉化——二进制数字化作夜空中流动的星河,当程序首次连通时,整个房间被蓝色的数据光笼罩,仿佛两颗星辰终于突破了宇宙法则。这个段落中,电子元件与星辰意象的交织,暗示着技术对人类命运的重新编码。
转折发生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际。面对投资人的撤资威胁,林商暗中篡改财务数据,而发现真相的陈参陷入了道德困境。电影在此展现了惊人的心理刻画深度:陈参在洗手间反复冲洗发烫的脸,镜中倒影却扭曲成林商的面容;林商在夜总会狂欢时,霓虹灯在他脸上投下如监狱栅栏般的阴影。当陈参最终选择举报时,不是出于正义感,而是因为他看穿了林商眼中那种自己永远无法拥有的贪婪光芒——这种嫉妒比道德更刺痛人心。
随后的二十年跨度被处理得像一场缓慢的窒息。成为科技巨头的林商用资本力量将陈参逐出行业,而陈参则在云南小镇开设网吧度日。导演用气候差异强化两人的命运分野:林商所在的玻璃幕墙大厦永远笼罩在人工冷光中,而陈参的网吧里总是弥漫着南方潮湿的热气。当林商因财务欺诈入狱,陈参前去探望时,探视室的钢化玻璃成了最残酷的隐喻——这次他们终于面对面,却比星空的距离更加遥远。
影片最震撼的段落出现在结尾。白发渐生的陈参收到一封来自监狱的信,里面是林商用二十年时间手写的一份通讯协议草案,首页写着"这次没有篡改"。在雨夜的网吧里,陈参将协议输入电脑,当程序运行的瞬间,所有显示器同时显示出1997年他们初遇时的星空图景。这个超现实场景中,飘浮的尘埃在屏幕蓝光中宛如星系旋转,老式机箱的嗡鸣与宇宙背景辐射的声效交织,暗示着某种超越时空的和解可能。然而当陈参冲向监狱时,只看到救护车刺眼的顶灯——林商因突发疾病已在半小时前离世。
《参商》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悲剧归因于性格差异或道德选择,而是展现了现代性困境中人类关系的本质脆弱。在资本与技术的加速器中,友谊、理想甚至敌意都被异化为可量化的数据。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通讯设备(传呼机、翻盖手机、智能手机)如同当代社会的希腊合唱团,记录着人际关系的物化过程。当两颗星辰最终通过技术"相遇"时,肉身却已消亡,这种悖论直指数字时代的核心焦虑。
这部132分钟的电影像一首关于错位的视觉诗篇,每个镜头都经过精确计算却又饱含情感。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观众才惊觉"参商"不仅是片名,也是两位主角名字的组合,更是每个人心中那部分永远无法与他人完全接壤的孤独星域。在这个即时通讯覆盖全球的时代,电影以古老的星辰寓言提醒我们:最近的连接可能藏着最远的距离,而真正的相遇,或许需要穿越比光年更漫长的内心深渊。

参商永隔:星辰叙事中的命运辩证法

参星与商星,这两颗永不相见的星辰,自古以来就悬挂在中国人的精神天幕上,成为无法相会的隐喻。《左传》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这段远古神话,将兄弟阋墙的悲剧投射到浩瀚星空,使参商二星成为人间别离的永恒象征。当我们仰望夜空,看见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永世不得相见,这不仅是天文学上的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命运、时间、离别与无常的集体记忆与哲学思考。

参商两曜遥相望永夜长,这一意象揭示了东方时空观的独特美学。与西方线性时间观不同,中国传统时间意识更接近一种循环往复的宇宙韵律。参商二星虽永不相见,却按照固定轨道永恒运行,如同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易经》有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这种循环时间观在参商星辰的运行中得到完美体现——不相见却相知,不相聚却相守,在永恒的错位中达成另一种形式的和谐。唐代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将个人际遇与星辰运行相联系,使渺小人生获得了宇宙尺度的共鸣。这种"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国文化将星辰现象伦理化、情感化的典型表现。

参商永隔难相见恨天高,道出了人类面对命运时的永恒困境。天高不可问,命运不可测,这种无力感在历代文学中反复咏叹。《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恰如参商永不相会;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以豁达之语掩饰刻骨之痛。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被赋予星辰隐喻——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草,前世因缘今生偿还,却终究难逃命运捉弄。曹雪芹通过太虚幻境的设定,将个人悲剧上升至宿命高度,与参商永隔的宇宙秩序形成互文。这种对"天意"的敬畏与无奈,构成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基调:不寻求对命运的反抗与征服,而是在认命中寻找精神的超越。

参商流转千年光暗轮回,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兴衰的独特认知。古代天文学家发现,参商二星虽不相见,却可作为观象授时的重要坐标。《史记·天官书》详细记载了参商星辰的运行规律与人间吉凶的对应关系。这种星象学思维将天体运行与历史变迁相联系,形成"天道循环,无往不复"的历史哲学。如同参商二星在固定轨道上流转,人世间的治乱兴衰也被视为一种必然的轮回。杜牧《阿房宫赋》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正是这种历史循环论的文学表达。参商星辰的永恒运转,成为历史重演的宇宙镜像,既给予人们对规律性的安慰,又带来难以逃脱的宿命感。

参商不遇人间别离最苦,揭示了中国人情感结构中的核心焦虑。在农业文明的背景下,安土重迁与被迫离乡构成深刻矛盾。参商意象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触动了中国人对团聚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恐惧。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事与天象并列,赋予离别以宇宙必然性的色彩;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试图以精神相通超越物理隔离。这种"天涯共此时"的情感慰藉方式,形成了中国离别诗歌的独特美学——不追求激烈的情感宣泄,而是在隐忍与克制中寻求超越性解脱。参商永隔的意象之所以动人,恰在于它既承认离别的绝对性,又暗示着某种更高层次的联结。

参商轨迹刻写命运无常,最终指向中国哲学对"变"与"常"的辩证思考。《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其核心思想就是"易"——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参商星辰看似永恒不变,实则每时每刻都在移动;人生看似变动不居,却总逃不出某些基本模式的重复。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或许正是对参商永隔困境的最高超越。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将个人生命置于无限时空之中,既感到渺小,又获得某种解脱。参商星辰的永恒轨迹,既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又以其不变的运行规律给予人们面对无常的勇气。

从文化记忆的角度看,参商意象的持久生命力令人惊叹。从《诗经》中的"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到现代歌曲"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参商星辰始终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文化记忆的延续性,展现了一个民族对特定符号的情感依附与意义重构。每个时代都在参商意象中投射自己的焦虑与渴望:战乱年代看到别离之苦,太平岁月感悟命运无常,科技时代则可能读出宇宙奥秘。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场所"理论认为,某些物质或非物质的实体能够承载集体记忆的核心内容——参商星辰无疑是这样的记忆场所,它浓缩了中国文化对时间、命运、离合的基本态度。

站在现代视角回望参商意象,我们或许能获得新的启示。在一个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物理距离已被极大克服,但心灵的隔阂却似乎更深。参商永隔的古老隐喻,在当下转化为对真正沟通可能性的质疑——我们是否也像参商二星一样,看似紧密相连,实则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彼此?另一方面,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参宿四与心宿二(传统参商二星)实际上相距数百光年,它们的"永不相见"是宇宙尺度的客观现实。这种科学认知非但没有消解诗意的隐喻,反而赋予它更深刻的哲学意义:在浩瀚宇宙中,人类的爱与痛、聚与散,既微不足道又珍贵无比。

参商星辰的叙事,最终是一种命运的辩证法。它告诉我们生命的局限,又暗示超越的可能;承认永恒的分离,又坚信精神的联结。在这个意义上,参商意象超越了单纯的天文现象或文学隐喻,成为中国文化面对人类根本困境的一种智慧表达。千百年后,当我们仰望星空,看见参星与商星依然各居其位,永不相见却又彼此守望,或许能会心一笑——这不正是人生的写照吗?在认命与抗争之间,在绝望与希望之际,中国人通过参商星辰的叙事,找到了安顿心灵的方式。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比任何具体的科学知识或道德教条都更为深远,它塑造了一个民族面对无常命运时的基本姿态:既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又在认命中保持精神的尊严与诗意。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永佳煜,

精彩推荐

美胸网

## 乳房之思:当身体成为消费主义的战场打开"美胸网"的瞬间,扑面而来的是各种丰胸产品的广告、完美胸型的标准图解、无数"成功案例"的前后对比照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