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溪村宛如在水一方的绿洲。烟雨蒙蒙,青山环抱,这里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

返乡青年沈华平(左)重新上山寻找致富路,投资大棚种植香菇、食用菌。

赤溪村从自身的优美生态中找到了希望,利用丰富的山林、淡水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东南网福鼎2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图 通讯员 雷顺号 林海云/文)2月15日,清晨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清新的空气夹带着烟雨迷蒙,远方青山叠翠、白雾环绕,近处溪水清清、鸟鸣阵阵,宛如在水一方的绿洲。
谁能想到,30多年前,赤溪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村民住不挡雨、食不果腹,纷纷背井离乡讨生活。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赤溪成了全国最早的扶贫对象,有着“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称号。
30多年来,赤溪实现了从穷山村到美丽富裕村的巨变。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手段绝对也是大刀阔斧的。赤溪采取的方法是:整村搬迁。硬件的推倒重来,配合软件上的就地扶贫、搬迁扶贫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共同推进,赤溪村一步一个脚印,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致富路上不忘同村人。这些年,吴伏淡和家人搞起了光鱼生态养殖。他说:“光鱼名气大了,我还要扩大经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文化兴村。畲族群众排演山歌,为村里即将修复开发的古民居民俗旅游做准备。

游客们穿上迷彩服参加户外野战。户外拓展运动休闲旅游在赤溪逐步兴起,全村300多人在旅游公司上班。
整村搬迁实现了人口聚集,也优化了当地的生态资源,赤溪的好山好水开始显露旅游价值。
扶贫不单要输血,还要造血,要有产业支撑。进入新世纪,赤溪开始在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做文章。
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在党委和政府不断持续的帮助下,从自身造血功能的角度,村里也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把整个村庄变成旅游景点,村就是景,景就是村。
赤溪村是我省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建设全面小康的一个生动缩影。它的历程告诉我们,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要继承和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咬住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取得实效。

 
刚刚,全国第七个扶贫日主题宣传活动暨第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我市举
2020年全民健身百村行(贯岭站)之第八届美
登高望远 相伴相行
焦点访谈:为了大地春常在 杀出一条血路
海口社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文明创建
山前:整治环境 树立形象
福鼎:文化惠民演出  润泽百姓生活
开展“断卡”行动  打击新型网络诈骗
我市组织收看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
9000万元!“全闽乐购·畅享宁德”全闽乐
《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导工作方案》
今天全市8所中学2842名高三学生复学
毒品盯上电子烟!拱北海关查获走私大麻电
福鼎法院集中宣判4起涉恶势力集团犯罪
专家学者对福鼎饼花的评价
秋空明月悬 童趣满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