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只见村道两侧绵延的是一片片茶园和果树,而一栋栋三四层的徽派建筑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村口一辆辆旅游中巴聚集着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来这里休闲度假和体验户外运动的游客。2014年,赤溪村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万元,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50家,呈现出民富、业兴、景美的幸福图景。
源于1984年赤溪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渴望治穷致富而引发的全国扶贫攻坚运动,三十年来,我市历届党委政府弘扬和践行“滴水穿石”闽东精神,“弱鸟先飞”进取意识,历经从“输血”、“换血”到“造血”三个“十年”,持之以恒地探索、实践、创新,让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出真招:
全面启动科学扶贫
精准扶贫“六到村户”
赤溪村第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的茶厂被列为村“大学生创业示范点”。他说,在挂钩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帮扶下,茶厂与新润达商贸和茗香一品等规模企业对接,现在技术、资金和销售各方面都不愁,正在征地建新厂房,返乡之路走对了!”
今年年初,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集结号:从2015年开始,分三轮完成全市7757户贫困户干部包户脱贫,其中45个扶贫重点村及5个扶贫提升村1956户贫困户,在2015年实现首轮包户全覆盖帮扶。建立“干部包户、企业带动到户、造福搬迁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能力培养到户、社会保障到户;领导和单位挂钩帮扶到村、资金项目扶持到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村、企业结对帮扶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村、党建扶持到村”等“六到户”“六到村”路线图,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偏远,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缺市场“五因五缺”的类别,“挂图作业”、缺啥补啥、动态管理,真扶贫、扶真贫。
“总结我市30年矢志不移致力扶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就是要通过思想扶贫、政策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以改革创新精神走出一条有特色、见实效的脱贫致富路子。”市委书记刘振辉如是说。
动真格:汇聚扶贫合力推行“多元帮扶”模式
推动优势资源向基层倾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使我市逐步形成了以“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多元帮扶模式。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改造建设乡村路、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等“五通”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100%等“五通”工程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对“五通”工程进行全面提级改造。
加大重点区域资金投入,建立扶贫投融资稳增长机制。2012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共投入硖门、佳阳畲族乡帮扶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民生工程、农村特色产业等重点项目80多个。率先建立实施全省首个县级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补助资金,对重点流域上游5个山区乡镇(街道)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乡镇财力进行补偿补助,累计筹集生态补偿资金1923万元。
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采取金融机构放贷、政府部门贴息的形式,发放生源地助学、高校毕业生创业、妇女创业及其他弱势群体贷款2586笔8114.7万元。
连续实施4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换穷业、挪穷窝,全市建成造福工程新村100多个,近300多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涌现出了赤溪村、柏洋村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群众安居的美丽乡村。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提标准扩面工作,建立城乡贫困户因灾致贫救助、贫困户子女就学帮扶、贫困户大病救助等差别化保障政策制度。引导120家企业与7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少数民族村、老区基点村,开展“村企共建、强企扶户”扶贫挂钩活动。持续推进“阳光助学”、“助孤工程”、“医疗互助”、社会捐赠等慈善公益活动。慈善总会先后募集资金3485万元用于扶贫帮困。
下准方:造血式扶贫根治贫困“顽疾”
为了变扶贫的“输血”为“造血”。我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致力开展“村企连心、强企扶村”、“村企共建、强企扶户”等活动,采取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建基地、强龙头、兴协会、活流通,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全市50440亩土地入股或租赁农业企业,带动农民增收1513.2万元;100家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构建起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实施“村干部大学学历培养计划”和“三向培养”工程,将经济能人、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能人选入村“两委”,先后选派200名机关干部、94名大学生“村官”到相对贫困、软弱涣散村驻村任职,培养起一支6300多人的乡土人才队伍,扶持各村选准发展路子,探索总结出“资源租赁型、物业经营型、股份合作型、创办实体型”等4种类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2014年帮扶34个村摘掉“空壳村”帽子。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贫困农户2000人以上,组织各类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生产技术困难。
致力现代农业“一村一品”和乡村旅游“一村一韵”,整合市直挂点单位和市下派干部力量,帮助各村发展1个以上主导产业,扶持1—2家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3—5户产业大户,发动企业、合作社、能人为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致富规划。2014年全市37个乡村旅游村庄吸纳游客超100万人次,现有农家乐103家,旅游从业人数8493人,其中农户635户、农民就业6296人。市长包江苏明确表示,实施精准扶贫,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观念上进行更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行一村一策,科学规划扶贫项目,真正发挥造血功能。
随着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精准滴灌扶贫的福鼎实践,“一户一户摘下贫困帽,一家一家实现致富梦”不再是梦想。一边借助外力,一边强化内力修为,迎着精准扶贫的号角,福鼎人民正在奋力攻坚,书写奔向小康社会的辉煌篇章。 □ 蔡雪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