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沙庆庆/文 彭登笋 曾云端/图
紫菜养殖是我市重点产业之一。
我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辖1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其中沿海乡镇有12个。东南濒临东海,海岸线长达316多公里,海域面积14960多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10倍左右,拥有“港、渔、景、岛、滩涂、浅海”等海洋资源,资源禀赋丰富,组合优势明显,加上海上交通便利,黄金海岸线最北端沙埕港系天然深水良港,水陆交通南联北接,温福铁路、沈海高速公路和104国道纵贯全境……作为全省十大海洋县市之一的福鼎,在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今天,再一次将目光瞄向蔚蓝的大海。
坐拥百里海岸线厚积薄发
对于福鼎这样一个区位独特、山多地少的县市来说,最大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都在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福鼎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目标也早已拟定:实现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500亿元……绵长的海岸线上,蓝色的浪潮汹涌澎湃。
近几年来,全市渔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市有各类水产品加工企业17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水产企业7家。加工各类水产品9.3万吨,加工产值11.98亿元;其中紫菜加工厂130多家,全自动一次加工生产线28条,二次加工生产线3条,产量1万多吨,产值达4亿多元。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渔业,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而加工企业也取得了稳定、高质量的水产品原材料。各水产企业还不断引进项目,实施企业技改,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硖门乡申石兰雅玛珂紫菜加工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佳阳东海研究所福鼎养殖试验场正式开工,总投资6000万元。太姥山镇的海鸥、海川、海鹏和工业园区叶东贵食品等“龙头”水产企业积极转变粗放型加工生产方式,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较好地发挥了“龙头”辐射作用,壮大了实体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市水产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我市临港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店下、龙安能够充分发挥沙埕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抓住八杨公路开通的机遇,积极发展临海工业。目前已有福建江南船业有限公司,立新船舶公司等十多家造船厂和海翔、三虎等建材企业落户,尤其是造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山前街道是福鼎市城区水陆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承担着城区水泥、沙石等建材的运输供应。百胜新区、潮音岛新区、临海双岳工业园以及时代造船厂及鸡母岩码头群的规划建设将带动山前的海洋经济新一轮发展。
“一城一区三园三港五基地” 完善战略布局
“东扩、南移、面海”的号角吹响,福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海洋经济建设进程中,使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人口要素依点带轴,依轴扩面,全方位打造海洋经济带。为此,在今年9月《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我市提出了构建“一城一区三园三港五基地”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一城。即按照“面海、东扩、南移”的城市规划实施建设福鼎海湾新城,能带动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又体现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位。使得福鼎的城区面积由2006年的10.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5平方公里,将再度向32平方公里的目标拓展。
一区。即环沙埕湾海洋经济聚集区,是我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核心区,也是省市明确要求建设的“四区”之一。
三园。一是整合沿海及海岛乡镇丰富的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海川岛游”旅游精品,建设福鼎海洋旅游文化创意园;二是充分发挥花鲈鱼原产地的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鲈鱼产业,打造福鼎桐江鲈鱼文化创意园;三是依托现有省市级水产品龙头企业在店下、太姥山镇区域建设水产品加工示范园,推动水产品加工业聚集发展,提高附加值。
三港。即建设三个级别类型的渔港。沙埕国家中心渔港、嵛山国家一级渔港和其他乡镇2-4级30多个渔港的建设,能有效地利用我市丰富的岸线资源,促进渔港经济的发展。
五基地。即造船产业基地、海面养殖基地、优质水产品良种繁育基地、特色水产品“工厂化”养殖基地、沙埕省级帆板运动基地。
向海而兴,正当其时,福鼎海洋经济发展风起帆张;乘势而为,完善布局,“海上福鼎”的崛起之路必将更加顺畅!
【责任编辑:陈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