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我们迎来了福鼎市第五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我市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县市之一,有少数民族31个,少数民族人口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4%,其中畲族人口3.2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76.2%。全市现有硖门、佳阳两个畲族乡和25个民族村。多年来,各民族同胞和睦共处,团结奋斗,共同推进海峡西岸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作城市建设,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的凯歌。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太姥山下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凯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磻溪镇赤溪畲族村:新住房里的新生活。本报通讯员 摄
这是一组让人倍加欣慰的数字:2011年,我市硖门、佳阳两个民族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497万元,比上年增长22.2%;乡镇企业总产值140483万元,上缴税金总额2785万元,村及村以下企业创产值15454万元,上缴税金1006万元;乡财政收入4026万元,增长117.9%;硖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667元,增长15.7%,佳阳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966元,增长15.4%。25个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67元,增长17.5%。
民族乡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前进的步伐一年更比一年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立足本地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把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根本途径,坚持把争取上级的支持与发挥部门的职责以及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的自力更生紧密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的工作局面,狠抓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民族乡村的发展最主要的任务是经济发展。我市引导扶持少数民族乡村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力扶持并举,立足山海资源兼备丰富的优势,一手抓挂钩帮扶,各民族协调委各成员单位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挂钩帮扶民族乡村的部署,持续加大帮扶力度;一手抓自力更生,结合各民族乡村实际,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致力于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工业发展。山区各村通过抓好一、二个骨干项目,做到每个民族行政村实现“三、二、一”工程,即三百亩集体林场,二百亩集体茶园,一百亩集体果园;沿海地区则充分开发滩涂,发展养殖业。同时实施工业强乡、兴村战略,做强做优硖门乡工业园区,挖掘、整理、利用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和佳阳乡红色旅游资源,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和发动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到少数民族地区投资搞开发或创办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促使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山中茶果飘香,海里鱼虾腾跃,工业园里机声隆隆,山海互动、农工并举已然成为我市畲族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景象。 □ 金 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