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黄少鹤 雷顺号
从日前在成都举行的,第四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魅力新农村”评选颁奖晚会上获悉,柏洋村荣膺全国“魅力十佳新农村”。
柏洋村荣膺全国魅力十佳新农村,是对柏洋这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进一步提升了柏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大柏洋的开发建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讯员摄影报道
硖门畲族乡坚持山海并进,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近五年来,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柏洋村无疑是硖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业之城,没一个闲着
61岁的雷小芳,是柏洋村一名保洁员,她的家住在村农民公园边,3层半楼,每层都是一个完整的套房,有厨房、客厅、卧室和卫生间,与城里没什么两样。
现在,柏洋村586户农家全住上这样的新房。村党委书记王周齐介绍,9年间,村里投入农房改造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资金超1000万元,全村生活污水都进入管网,集中统一处理。
雷小芳一家5口,丈夫王正敬在家带孙子,并管理自家3亩茶园;儿子和媳妇都在村办华隆金属公司做工,月收入均达2000元。
“我也有村里发放的养老金,家里不愁钱。”雷小芳说,她来村里上班,一是这么大个村子需一批保洁员,而年轻人不愿做;二是身体还好,找点活做做,充实。
村里事业发展太快,有许多工作需有人去做。目前,村里像雷小芳这样的保洁员有20名,花木工10多人、保安员30人。目前,全村有13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转岗就业,月平均工资达2500元,有100多户村民实现从农民到股东的转变。
柏洋村原有大小自然村21个,2300多人,70%以上的村民分散居住在条件落后、环境恶劣的偏僻山区,中心村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2003年7月,沈海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村里实施“山海并进,工业富村”与造福工程,把附近8个自然村整体迁入柏洋中心村,柏洋一下子大了3倍多。目前,除柏洋工业小区引进10多家企业外,还有83户村民自主创业,办厂开店,生意红火,村里缺的就是劳动力了。
“在柏洋村,没一个闲着的,不是企业职工,就是私营老板。”王周齐说,眼下,柏洋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就有1000多人。
现代化小镇,同城里没区别
在大科集团下属的柏洋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记者遇到25岁的吴瑾瑜。2010年7月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她,放弃留在福州工作的机会,回到村里当起农民。
“这里发展机会多,生活压力比城市小,为什么非要挤在城里?”吴瑾瑜说。
通过土地流转,如今柏洋村的大部分耕地由柏洋生态农业公司耕种经营。村里已发展东魁杨梅600亩、跳跳鱼600亩、中药材300亩、苦柑100亩、茶园1500亩,使不愿到工厂上班的农户拥有自己的创收基地。像吴瑾瑜这样拥有农业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自然大受欢迎。
晚上8点,吴瑾瑜的父亲吴鸿宾,则刚刚送走最后一拨客人。
一年前,吴鸿宾在柏洋村工业小区入口处的永和路开了家饭店。永和路眼下是柏洋村最热闹的美食一条街。一到晚上,这里的海鲜大排档生意格外红火。
“如今,村里商铺租金也在成倍上涨,日用百货的摊位更是抢手。”村主任张秋香说,村里的沿街房80%是村民自己经营的。为加快实现乡村集镇化,村里去年启动了新村二期农贸综合市场、百货超市、文化中心、四星级柏洋大酒店、人民广场、客运站、物流中心等10个项目建设。
2008年10月,曾在温州工作的刘维维,应聘到柏洋工业小区的福建永宝特钢公司后,渐渐喜欢上这里的生活。“城里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图书馆、超市、学校、酒店,这里都有。”
现在,刘维维住的是公司免费提供的两室一厅居室,他还在期待即将竣工的保障房。今年,柏洋村开始动建全省首个农村保障房,建筑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用于安置外来务工人员。
而吴瑾瑜,则已开始装修自己的房子,那是一幢城里人都羡慕的小别墅,坐落在柏洋村的永和新村。不久前,吴瑾瑜的男友也辞掉在厦门的工作,准备与人合伙在村里开办物流公司。“企业多了,人口聚集了,物流配套发展空间很大的。”吴瑾瑜对男友的创业非常支持,还要拿出2万元积蓄入股。
和美乡村,生活不用愁
93岁的陈志铿,晚年时光大部分是在村老人和谐公寓度过的。除了上级政府发放的老人高龄补贴,村里还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
老人和谐公寓占地1800平方米,住着40多位老人,目前已无床位。好在二期工程已开建,计划投入150万元,到明年可再接纳50多名老人。
柏洋村还开办老人活动中心、村幼儿园和小学,并成立党员帮扶基金会和奖助学金,三年来共帮助72户特困群众甩掉贫困帽子,资助20多名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村里孩子如考不上高中,都可到与村里合作的福鼎职校上学,只要愿意,毕业后可在柏洋工业小区企业或村办下属企业就业。
……
过去五年,是硖门畲族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至2011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16.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1亿元;财政收入33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67元。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回归工程”效果明显,截至目前,已拥有永宝特钢、国新阀门、申达钢铁、华隆金属、申石兰食品、海天湖食品、强旺胶粘等7家规上企业。在巩固原有300亩工业小区的基础上,力争扩展500亩,形成较具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同时,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大量乡亲在外辛苦创业,办厂经商打工,钢材、煤矿等行业创造了大量财富,有力的促进了家乡经济发展。
此外,五年来,硖门畲族乡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理念,力求多为地方办好事办实事。造福工程走在全市前列,全乡共搬迁426户1802人,先后形成了民族街、溢洋、葫芦墩、永和、渠洋、沙淀、青福、下里洋等规模较大的造福工程聚居新村,青屿头村实现整村搬迁。以新农保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纳入1750名60周岁以上老人,全面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落实低保对象98户187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建成乡敬老院、柏洋村老年公寓和各村老人集中供养点,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陈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