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人文
投稿

龙亭村:诉说着古老而神奇的故事

2012-11-22 10:43:58 来源:福鼎新闻网 作者:林型浒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0vF福鼎新闻网|今日福鼎|福鼎新闻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龙亭村坐落于闽东太姥支脉西脊,与福鼎潘溪交界,这里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古宫庙、古戏台、古道、老街、石棺、名人还有那闻名遐迩的“百丈瀑”景观区。
随着探访的镜头推进,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座年代久远的龙亭宫,砖墙黑瓦,五脊六兽,宫内上方装修华丽的神龛内,佛像端坐,千姿百态,造型逼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宫内朱柱雕梁,两侧走廊做工考究,古色古香戏台和五颜六色的空缕花纹装饰顶蓬,无不凝聚着民间工匠智慧的结晶。站在天井中,凝望这“戏剧人生”的舞台,回忆儿时,兄弟一同观戏的情景,那喧闹的锣鼓声和委婉动听的闽剧回响耳际,“卖香烟、花生、瓜子”的口吆喝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那个年代,乡村娱乐热闹的气氛中,至今回味无穷。
龙亭宫,不但作为“庙宇”文化来欣赏,他的宫名与“龙亭百丈瀑”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青龙与白龙,应天庭之命,来到这美丽村庄。青龙常年为老百姓求雨兆丰年,赐福保平安,而白龙,是条懒虫,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当地民众,心存明镜,功过分明,对青龙爱护尊敬有加,对白龙深恶痛绝。有一日,青龙修成正果后,准备返回天庭,白龙得知,也急匆匆来到龙亭溪滩,至今还留下它们的足迹“龙爪”。青龙化作一阵清风,腾空而去,可是白龙因“心不正、功不就”,而被天庭处罚,坠落倒挂于山涧,形成如今“百丈瀑”这一景观。人们从这富有哲理的传说故事中,验证了“善”与“恶”的最终结果。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青龙的业绩,把这个村庄,叫做“龙亭村”,当然,建造于村口那座宫庙也不例外,冠名为“龙亭宫”了。
如今,人们看到龙亭溪滩,已是筑坝拦水,形成人工湖,湖面波光粼粼,山峦倒映,别有一番“天池”样的美景,令人陶醉。
龙亭“百丈瀑”的观景区,与龙亭村只有一步之遥,其险要集中在“百丈瀑”的峡谷,山高谷深,险峰挺拔,极天际地,两侧山势奇险,人们傍岩依山,筑阶而上,老百姓,上下梨溪岭时,有句顺口溜,叫做“上岭鼻碰地,下岭臀坐地”。特别是下岭时,人们不敢迫视深邃溪谷。
我们沿着景区设定的栈道,进入“百丈瀑”的观景区,首先映入眼帘是凌空而立的两座山峰,一座叫“虎头峰”,一座叫“狮子峰”,两峰相依,中间留着缝隙,巨石横跨二峰之间,形成“望天洞”,洞外有天,白云飘飘,如同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中。
驻足崖旁,从幽谷中传来丘壑雷鸣,林中雾气升腾,我们循声,沿着弯曲陡峭的栈道,一步一个台阶向下移走,到谷底,见一股缸口大的飞瀑,从百丈余高的悬崖,直奔而下,如同一匹永不断头的银色长绢,悬空彩练,珠花迸发,如龙吐珠,水冲入潭中,寒气逼人,潭水如“瑶池玉浆”“蓝”的可以“醉人”。溪水川流不息,沿着嶙峋顽石穿过,流淌分布到数个“小潭”中,如“碧玉”点缀在深山幽谷之中。环眺周围,树木葱葱郁郁,枫叶如丹,溪边石缝长出奇花异草,略带野性芳姿,见左侧山崖下,一个能容几十人的天然洞穴,传说,它有着“光荣”的“洞史”,曾经红军战士在此洞内疗养过伤,也是当地老百姓为了逃避抓壮丁的一处“避难所”。我们沿着高低不平的溪岩石跳跃而过,不时发现到石头上还有留下白龙的“爪印”。
来到观景区出口时,一处奇石重叠构建别具一格的“小石洞”,在洞口左边,一棵溪柳,歪着脖子,形态可爱,观柳穿洞而出,别有一番情趣,此时,我们完全陶醉于这山间美景之中。
我们从景区徒步来到梨溪村,寻找唐刺史林嵩的梨花草堂和他的墓地。到了农家,约好向导,从树林中找到,林嵩的“墓地”,属于当地洞穴式“土葬”。“梨花草堂”被一片菜园所替代,但是,还能找到残存的地基石。
相传,林嵩为官清廉,是唐僖宋乾符元年(874年)文进士,授荆州刺史,礼部尚书,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为避免朱温篡唐之乱,返回故乡长溪赤岸,一日外出,来到杨家溪,乘竹筏逆流而上,看到这山清水秀梨溪村,开办了梨花草堂,在此长期隐居下来,直到病逝。在故居遗迹下方,小溪旁边伫立一块巨石,发现左侧“图案”,行书石刻小字,连续不断地向下延伸,石头正面刻有三个较大的字,形似“草书”,笔划流畅,见其书法功底,遗憾的是,巨石饱受千年风雨侵蚀,表面剥脱,使原来的字迹无法辨认,由此,我们隐约从这几行文字及不规则“图案”中,看出林嵩报国无门、心情郁闷,从文字中发泄心中的不满,这一猜想,与当地老百姓的口传不谋而合,真实的情况,有待于文物部门进一步考究论证。
晌午,我们辞行“林嵩”遗迹,重返梨溪岭,行至途中,已满身大汗,直喘大气,小憩片刻,发现摩崖石刻,都以“龙”字,用正、行、草、隶、篆、书写各显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隶书上的“龙”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所题,我们从“龙”字,联想到龙亭“百丈瀑”的景观,彰显“龙”的精神,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把他融入大自然成为一体,其意义深远。
仰头发现,主峰岩上,置放一副石“棺木”,此时听到半山腰从宫庙中传出鞭炮声。为了了解“此声”、“此景”,我们不顾疲劳,加快步伐,向上攀登,到了小庙中,只见门前上方悬挂一幅红底金字,写着“唐刺史林嵩纪念祠”。人们将这位清官,当作“神”来供奉,“心诚则灵,香客抽签卜卦、求发财、保平安”,我们原来听到的鞭炮声是从这里传出。从香客了解到,主峰的石棺木是唐代留下,省内唯一,至今保留完好。谈话间,不知不觉从不同角度又发现二处景观,一处是:侧面像似“冷眼看世界”,形神具备。另一处是:“雄狮端坐像”,坐北朝南。真是移步换景,感受到大自然魅力,我们从心中发出险境孕奇景的赞叹!
来到龙亭人工湖,凭栏远眺,可见氤氲之中的远山,低眉俯视,山下梯田层叠,村落迤逦分布,乡间小路,像狭长带子,若隐若现,从这个村庄连接那个村庄,七都溪水,沿村边而过,宛如一卷玉带舒展于青山之下,两侧山峰倒映,筏队往返,劳动人们的丰收喜悦,放歌盛世,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尽收眼底。
回到龙亭村,在朋友家中,品农家美酒,尝山中佳肴,享受一次“农家乐”的待遇。饭后茶余,与朋友交谈中,称赞老街,是龙亭村的骄傲!行人携筐提篮,熙来攘往,这边,牛市、小猪仔交易声,不绝于耳。形成闽东乡村集市特有繁忙而恬适的情调。随着社会发展及交通发达,部分人移居于城镇居住,这里人口减少,集市又移到新街,使这原来繁华的街市,逐渐地冷落下来,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是更多一份老街“幽静与古朴”的气氛。
为了亲临体验,了解古道的民俗风情,我们徒步龙亭至杨家溪景区的其中一段。
幽幽岁月,漫长古道,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民间传说,留下那一串串穿越历史时空的足迹,他们是:闽浙商贾,赴京赶考的儒生,战争年代,南征北战部队转移等。我们从沿途探访中,把最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时代特征鲜明的故事,从古道中推荐出来;在修横跨两省的闽浙古道中,动用大量官府及民间集资款,“前人筑路,后人享用“,这句名言已成为典故,作为行善积德的一种标志,谁都不敢侵吞修路剩下的银两,包工头想了办法,将剩下银两进行“巧”包装,演绎“智力型”脑筋急转弯,让世人揣摩。传说,在修八斗村的山岭段古道中,有一句民谣:“三百六十坎,坎坎出黄金”,坎坎出黄金,黄金会在那一坎呢?很多人无法猜测到,也不敢挖掘这古道,若是破坏,吃官司不说,还能留下千古罪名,只好作罢了,后来,一位后生,是他破了这“坎坎出黄金”的其中之迷,他说:“坎坎出黄金,不就是最后二坎的台阶,或是最上二坎的台阶”,果然,不出所料,挖下方第二坎台阶时,发现大量银两。还有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故事传说,在修建钱大王岭时,包工头将余下银两,在一个不高不低地方,挖个石洞,存入银两,外用泥土及草根封堵。传出民谣:“站着拿不到,坐着也拿不到,不站不坐才能拿的到”。谁也无法猜测这银两存在什么地方。恰好有一位官吏骑马经过此处,马儿看见岩石上长出嫩绿的小草,张口吃草,连根拔下,银两哗哗倒出,至今,那个藏银的石洞,还保留在那里。
古道留下时代鲜明特征,诉说着两种军队的经过,其结果不一样的传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子弟兵与当地群众,高唱军爱民赞歌,他们不管是南下解放,或是北上抗日,都留给古道群众最深刻的印象是:部队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带口粮,露宿村边,还访贫问苦,不同的是,国民党军队吃、住、强行分摊给老百姓,抓壮丁,造成妻离子散。这古道见证他们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结果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民间传说:日本兵败投降时,从北方转入南方,途径八斗村,村民闻讯而避。他们在村里杀猪宰羊,因人太多,就将妇女洗脚桶当作饭菜桶,这是对侵略者最大的嘲讽。现在人们在谈论到此话题时,还把他当作一句笑料来传说。
龙亭村的神奇而古老的传说,是不尽的溪流,不断地旋律,这美好的民间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他读懂他。
文章来源:福鼎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永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福鼎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福鼎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新闻热线:0593-7856234 技术服务:0593-7998976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福鼎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