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埂间 献力丰收年 ———记市关工委科技服务团副团长谢云妹
她,脸庞黝黑削瘦,双目却炯炯有神。常年不知疲倦奔走于地头田间的她,练就了对果树菜蔬虫害、缺肥、少水等“农病”的敏锐洞察力。在福鼎,种植果树、槟榔芋、大棚蔬菜的农民没有不认识她的,年老的尊称她为“谢高工”,青年农民致富种子工程学员尊称她为“谢老师”。
谢云妹,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曾荣获全国科普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科技特派员、省优秀共产党员、宁德市管拔尖人才等称号。现为市关工委科技服务团副团长。2006年,谢云妹从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站长职务上退休,婉言谢绝了外地农场、果园的高薪聘请,毅然决然加入了由市关工委和老科协联合组织的科技服务团。
彼时是我市关工委实施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的初始阶段。谢云妹全身心投入种子学员培训班工作,用科技全新理念培训年轻的学员,并根据农事节点参加科技服务团下乡,实行面对面为种子学员答疑解惑作现场指导。
槟榔芋和四季柚是当地广大农户经营的当家土特产,也是当时我市在外阜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农产品,其收入占我市农业经济作物收入60%左右。谢云妹担负着这两样农产品技术指导的重担。过去,我市种植槟榔芋和四季柚的种植户都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理念。为了让科技理论战胜落后观念,她把当时国家及市里颁发给她的13万元的奖金,全部用作科研经费,在桐城玉塘村办起了科研基地。
福鼎种芋变异性研究、种植密度对比试验、高效低耗栽培技术及福鼎芋遗传特性探讨、通过蔬花蔬梢调节对四季柚科学修剪……在试验的基础上,谢云妹编写了《福鼎芋高优栽培》和《四季柚生产情报》,作为种子学员培训的教材,大大提高了广大青年学员对福鼎土特产槟榔芋和四季柚的生产管理科技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前岐镇大兰果场是我市四季柚王中王的基地,这里大部分果树是1931年种植的,老树更具有“靠天吃饭”的特性。“旺年”时产量很高,“背年”时,连成本都很难保住。2006年后,谢云妹指导农户对老树全面实行修剪、更新,对肥料进行合理配方、调节。由于措施得当,十年来,大兰果场年年高产、稳产,果子的品质也越来越好,该经验在福鼎全面推广。四季柚高产、稳产的面积越来越大,人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在太姥山镇礼岙果场,果树一度枝叶繁茂,但就是结不上大果子。带着这个问题,谢云妹对土壤进行检测,对施肥情况做了全面了解,在村里绕了一圈又一圈,竟发现了能够解难的“宝”。
“这个礼岙村地处海边,每年因制鱼露,剩余的鱼露渣堆在房前屋后,发出阵阵难闻的鱼腥味,却是个‘宝’。”看到鱼露渣,谢云妹如获至宝。她告诉果农们,应该把富含氮、磷、钾元素的露渣用作肥料,施在果树四周,再用土把它掩埋起来。果不其然,第二年果树上的橘子又红又大,果农们心中既喜又暖。
“我到你这里看地、看山、看天、看水,就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困难。”这是谢云妹常挂在嘴边的话。有一年,桐城山门村村民陈炳用和十几个种芋大户田里的槟榔芋出现黑杆和叶片红斑,他们心急火燎地请来了谢云妹。一番细致察看后,谢云妹告诉他们应如何消除这些病虫害及下阶段怎样加强田管、施肥,促进消害后芋树健康成长。
为了让前岐菜农能有好收成,谢云妹在彩岙蔬菜基地运用深沟高畦种植方法,开展瓜、豆类与小白菜等高、低杆蔬菜套种,并根据土壤情况对蔬菜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区域种植,成片种植花椰菜2500多亩,实现了新增产值1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0多元。
“一切为了农业,一切为了农民。”秉承着这个初心,今年过古稀的谢云妹仍不遗余力地为果农们出谋献策,引领他们从一个丰收年走向下一个丰收年。
新闻热线::0593-7856234
投稿邮箱:mdrbmzbj@163.com
